朱緬聽了王升的想法,就十分肯定地說,“這個辦法好,本官完全讚成。”
王升便說:“既然總管大人同意了本府的意見,那就這樣辦了?”
朱緬十分乾脆地說:“對,就這樣,辦!”
王升心想,隻要你朱緬同意了,你要想打我的小報告,那你也是一條繩上的螞蚱,跑不了。所以,王升就按自己設想的,專門和朱緬一道,拜訪了靈隱寺方丈延壽**師。王升向延壽傳達了皇上聖旨,特彆說明,“皇上聖旨,無人敢於違抗。但本府又深知貴寺為餘杭地區建設發展有大貢獻,所以,本府提出兩項措施,落實皇上聖旨。一,擬請貴寺暫改名為靈隱宮院,**師暫改名知宮院事。待風頭稍過,既行改回。二,請**師約束貴寺所有僧人,半年內切莫外出化緣或講經傳教。若確有非外出不能辦之事,隻要到餘杭以外地區者,請務必不要報出貴寺名號。**師最為明白此中事理,不知此建議可否實行?”
**師見知府都是在為自己和僧眾們考慮,是為本教考慮,很痛快地接受了這一建議。
可惜,這樣穩妥處理的地方官員,天下隻有王升一人而已。其他地方一律嚴格執行皇上詔令,大張旗鼓的揚道抑佛,以至於道觀裡香火鼎盛,門庭若市;而寺院卻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甚至許多地方官員們為了討好皇上,也為了創造業績,橫征暴斂以資助道觀,很多百姓之家因此破產。福州郡守黃忠勉,公然在所管轄的十二個縣內大肆斂錢,斂來的錢一部分捐給道觀,另一部分則中飽私囊。
為了提高道教和道士的地位,也為了討好皇上,各地加大對佛教徒的刁難迫害。不但寺院都改成了道觀,管理寺院的機構也全改成了道教管理機構,僧人的服裝全部改穿道服。
如此無道的昏招,自然會引起佛教徒的不滿和抗爭。
皇太子趙桓深信佛教。曾經策動佛教徒與林靈素鬥法,但由於林靈素有徽宗的支持,結果佛教徒們敗北。皇太子請求徽宗赦免僧人的罪,徽宗卻當廷下詔,將僧人全部刺麵發配到了遙遠的海南。
襄洲有個僧人叫杜德寶,他在廣場上點燃香燭,焚燒自己的身體表示抗議。地方官府將他拘捕以後,上奏了朝廷,請求嚴加懲處。結果,徽宗親自下詔,將其刺麵流放到了邊遠地區。
宣和六年上元節,徽宗在禦樓上觀燈。樓下車水馬龍,人流如潮,萬頭攢動,十分熱鬨。忽然有個僧人從人群中躍,出,用手指著徽宗,大聲喊道,“你就是天子嗎?你有什麼權力敢破壞我佛教?我現在告訴你,報應不久就到,我並不害怕你,你能破壞掉我的服裝,破壞掉我的佛寺,可是你能破壞掉諸佛菩薩嗎?”
所有前來觀燈的人,都知道皇上也在禦樓上觀燈,所以人們從四麵八方往這裡推擁。禦樓下很快就擠得水泄不通了。這個僧人的高聲斥責,聲震夜空。所有人都被這斥聲吸引,人們聽清以後,頓時如巨大的馬蜂窩被捅破,又如夏夜裡驟然發洪水,嗡嗡一片,寬闊的大街上很快就亂成了一鍋粥。徽宗剛聽到第一句話時,還以為是百姓因看到他而興奮地詢問呢,可聽到後來,臉色漸漸由紅變紫,嘴唇急速地哆嗦著,手指也哆嗦著指著那人,顫顫巍巍地怒喝道:“抓,抓起來!抓起來!”
禦林軍和開封府的保衛人員費儘力氣,推開擁擠的人群,衝上去把僧人抓了起來。開封府尹王寧帶著自責的心情,戰戰兢兢來到徽宗麵前,惶惶然向徽宗請示:“皇,皇上,臣失職。怎麼處置?要不就先押起來,明兒審判的再定罪懲處?”
“還審什麼?罪行不就明擺著嗎?當眾斥罵聖上,詆毀聖聰,蠱惑民心、扇動暴亂,簡直膽大包天!要快審快判快處,務必嚴懲不貸!”
次日上午,經大理寺複核,下午就在法場公審,擬判擊杖一百流放海南。可當那人被五花大綁著,押到刑場,看見徽宗親自來觀看時,再次高聲怒斥到:“如何懲處悉聽尊便,你以為你是天子,我就會因為害怕你而逃走嗎?今日詈罵你,就是要讓你看一看,你是毀滅不了佛教的!毀滅佛教者早晚會有報應的!”
徽宗當即渾身哆嗦,幾乎暈倒,手指此人,吼道:“棰掠,棰掠!看他的嘴硬還是棰硬!”
頃刻間,那人便被砸成了肉醬。徽宗甩袖站起,憤憤地離去。旁觀的民眾被嚇得麵色如土,也有人惡心得捧著肚子要吐。
儘管佛教徒抗爭事件頻發,可是,畢竟大腿抝不過屁股,並且又是皇上親自推動的崇道信道,佛教在整個徽宗朝越來越弱,整個大宋成了道教的天下。
徽宗樂在其中,他卻沒有意識到,這已經動搖了大宋朝的根基----百姓的思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