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洛祥在聽說"“專利”的概念之後,驚訝了好一陣子。
但他在和羅田森等工匠交談後,確定了這事的真假。
最後做出了決定,願意傳授自己的鑄炮技術,並且親自動手教授工匠們製作紅夷炮的方法,這樣可以換取子孫後代數十年的利益。
其實,溫越有著足夠的威望,去強製要求工匠們公開他們的技術。
但溫越並不打算這樣做。
他認為給予每個人直接的利益,更能提升他們的工作熱情。
自願而非被迫地分享技術,會給工匠們造成消極影響,連著生產力也無法增加。
因此,在火炮廠內,包括羅田森在內的近百名工匠成為了周洛祥的學生。
這一百多名工匠都專注於學習紅夷炮的鑄造技術。
儘管周洛祥對佛狼機火炮也有不錯的研究,但溫越讓周洛祥目前就傳授眾人紅夷炮的打造方法。
相比於弗朗機炮,紅衣大炮具有更遠的射程優勢,這對於對抗建虜來說非常重要。
不然建虜那邊有了紅衣大炮,己方還是射程短的弗朗機炮。
這戰鬥就完全可以不用打了。
去年年末的時候,周洛祥帶領工匠們完成了三十門紅衣大炮的鑄造。
幾個月後,火炮打造完畢。
但由於采用了泥模法,最終隻有五門達到了合格的標準。
而這個合格率在明末已經是非常高的水平了。
接著,他又嘗試了溫越所說,新穎的鐵模法,再次鑄造了十門火炮,現在剛好鑄造完畢。
恰好溫越過來,便一起去勘驗結果。
在寬敞的火炮廠場地中,十門新鑄成的三磅紅夷大炮被運了過來。
在眾人的目光下。
幾名工匠先將其中一門紅衣大炮拖到中心位置,往裡麵裝滿火藥,並引出了長長的點火繩。
隨後又有一名工匠,用火折子小心地點燃了點火繩。
然後,他們急忙撒開丫子就跑。
隻是過了五秒鐘。
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以及劇烈的濃煙彌漫開來。
隻見那座重型火炮,在火藥的崩裂下,騰空而起,然後猛烈摔在地麵上。
看這門紅衣大炮似乎完好無損的樣子。
周洛祥的臉上出現激動之色,對溫越恭敬道:“請將軍勘驗。”
眾人都跟著溫越走過去。
那門火炮已經被工匠們抬到一個高台上。
周洛祥又戴好眼鏡,在火炮上下打量,認真地檢查炮身是否有損傷或炸裂的地方。
不久,他臉上露出了欣喜,對溫越行禮道:“將軍,使用鐵模法鑄造火炮已然完善,此炮已沒炸膛之憂。”
周圍的人群一片歡呼,隨即齊聲請求溫越為其命名。
溫越臉上也是藏不住的笑容,說道:“那就叫它‘青牙炮’吧。”
這是首次使用鐵模法製造的火炮,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所以溫越不舍吝嗇直接以青牙堡的名字命名。
等著所有火炮經過檢驗。
最後,會在炮身上刻錄銘文,標明重量、火藥量、鉛彈重量、可用的封閉群子彈數量。
以及工匠和檢驗官員的名字,覆蓋炮衣後即可正式入庫。
檢驗完畢後,最後十門紅衣大炮中,有四門火炮達到標準。
這樣的合格率相當出色。
在場的所有人都為此歡笑不已,如此高的成炮律,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一致認為這是鐵模法的作用。
“將軍所言以黃鐵打造火炮,現已成功,將軍所說的另外一種以熟鐵打造火炮之法,小人也會儘快研習實驗。”
這批火炮的成功,讓周洛祥對溫越所說的話,信心倍增。
此時,他又提起另外一種打造火炮的方法。
去年的時候。
溫越在提及鐵模法之後,曾隨意談及用熟鐵打造火炮。
使用生鐵製作火炮雖然成本較低,但是會導致火炮異常笨重,例如紅夷十二磅炮的重量高達四千斤。
現在明軍裝備的六磅紅衣大炮,也有常用在三千斤的,這對軍隊機動性極為不利。
根據溫越在後世看到過的有關資料。
其實紅衣大炮也能用熟鐵製成。
雖然熟鐵無法直接澆築成型,但可以通過加熱鍛打的方式,使其逐漸旋轉形成圓形炮管。
這種方法製成的火炮不僅重量減輕了一半,而且壁薄膛寬,不會擔心炸膛問題,還能容納更大的炮彈。
相比之下,生鐵鑄造的火炮內部常有許多氣孔和粗糙表麵,難以打磨平整,導致裝填速度慢。
熟鐵打造的火炮還有另外一個好處,便是內膛極其光滑,大大加快了炮彈的裝填速度。
當然,鐵模法鑄成的火炮,儘管內膛也同樣光滑。
但在輕便性和靈活性方麵,仍然不及熟鐵炮。
溫越點頭道:“好,周主事,你儘管研習打造,不必擔憂成本損耗。”
……
“預備射擊!”
離開火炮廠後,溫越又來到了炮兵訓練場。
看見溫越親自到場檢閱,王鉤顯得格外振奮。
他威風凜凜傳下命令,讓所有火炮瞄準遠處設置的目標。
在王鉤麵前排列的是二十門紅夷大炮。
包括六門六磅紅衣大炮和十四門三磅紅衣大炮。
而隨著新鑄成的四門三磅紅衣大炮加入隊伍,王鉤的千總炮兵隊,就擁有紅衣大炮二十四門。
這些火炮整齊劃一地排列開來,它們巨大的炮口不斷調整方向。
而在觀測手麵前,擺放著一架光鮮亮麗的炮鏡。
沒有,就是炮鏡。
數月之前,青牙軍中已經開始配備炮鏡和千裡鏡。
這兩種工具都需要用到透明無色鏡片。
儘管此時的無色玻璃價格昂貴,但它並非稀奇物品。
在北京城,朝廷就有專門的玻璃工廠。
然而,這個時代生產的無色玻璃難免會有一些氣泡。
儘管溫越也知道該如何消除氣泡。
而眼下手頭上缺乏相應的工匠,也缺少生產玻璃的興趣。
玻璃這種東西,放在盛世或許能賣個高價格。
可在亂世,根本換不了多少米糧。
青牙軍中,製造炮鏡和千裡鏡的鏡片,是用水晶作為玻璃的替代品。
在明末的士紳階層中,水晶是一種相對常見的東西。
江蘇東海出產的天然無色水晶,可以在大明許多城市購得。
關鍵的不是原料本身。
問題在於鏡片的設計和加工過程中所需的精湛工藝和光學知識,這在當時的明朝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
好在,具備這些專業知識的人才雖然稀缺,但也並非完全不存在。
他們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
而當情報司前往江南搜集相關農書的時候,也發現了幾位擅長此項技藝的人才。
在經過不惜重金邀請後,這些人已經來到了山海關,為溫越效力。
和周洛祥一樣,在受到專利製度的誘惑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