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牙堡軍初建的時候,溫越就考慮過訓練一支兩百人的騎兵隊伍,但當時就被眾人給勸說,打消了這個念頭。
現在物資充足,又有多餘的人手,溫越覺得是可以建立騎兵隊伍的時候了。
不過溫越並不熟悉古代騎兵的建製,得要聽聽眾人的想法。
眾人麵麵相覷了一會。
最後趙率教遲疑了片刻後,說道:“大人要訓練騎兵,補充軍隊兵種,現在我等馬匹充足,這是自無不可的,隻是訓練騎兵需要的條件苛刻,大人還需慎重。”
趙率教乃是正牌官軍出身,祖籍河北薊陽,高祖父趙升遷居靖虜衛,任指揮僉事。明萬曆十九年,趙率教中武進士,任甘州都司,後因功多有委用,曆任碾伯營遊擊、靖虜衛參將、延綏參將。
後來因被人彈劾而被罷官,之後流落遼東,這才投靠了溫越。
有此經曆,對騎兵訓練的認知,恐怕在場眾人沒有一個比得過他的。
溫越看向趙率教,坐直了些身體,說道:“率教,你但說無妨。”
趙率教朝溫越拱了拱手,正色道:“既如此,下官就直說了,大人想要訓練騎兵,首先就是錢財問題,一個五百人的騎兵隊伍,其耗費的錢財糧食就約等於三四千人的步兵隊伍。
“然後就是訓練的時間很長,騎兵不像步兵,步兵隻需要操練技藝,讓他們熟悉陣型,見血殺敵便可小成。
“騎兵第一需要過硬的騎術,第二還要懂得馬匹習性,特彆是對自己的坐騎要了如指掌,朝夕相處。
“如此苦練半年後,可以做到熟知馬匹習性,操控自己坐騎。
“不過到了這一步還不行,這樣的騎兵隻能做夜不收之流,想要集合作戰成一支騎兵隊伍,還要訓練列陣衝殺之術。
“整體算來,想要訓練出一支可戰的騎兵,至少要三年才能小成。”
眾人聽完後,俱是吃驚,訓練一支騎兵居然要這麼長的時間?
溫越皺眉不已:“要如此時間,可有簡便法子?”
這時,朝季沉吟片刻後,忽然道:“大人,下官曾聽聞一種辦法,這騎兵的人選可以從邊關善騎者挑選,或者直接從蒙古人中挑選,如此可以事半功倍。”
“不錯,蒙古人善騎射,從他們中挑選,可以大大減少訓練時間。”
……
其他軍官也紛紛讚同。
想想也是如此,蒙古人善騎射,從他們中挑選在合適不過。
溫越卻有另外看法,搖頭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今我等正在與建虜爭鬥時期,訓練一支外族騎兵,得不償失,又並不保險。”
說到這裡,溫越發現趙率教臉上含笑,似乎另外有話沒說。
他心中一動,直接向趙率教,問道:“率教,既然是你提出騎兵訓練之難,可有另外解決辦法。”
趙率教笑道:“大人,確有一解決辦法。”
“哦?快快說來!”
“這世間難事,無不一個勤能補拙,我等漢人是騎馬不如建虜和蒙古胡兒,但漢唐亦有雄赳鐵騎,為何能出?”
趙率教比出兩個手指,說道:“無他,苦練而已。
“如果大人信得過我,隻需兩年時間,下官也可以給大人訓練出一支精壯的騎兵!”
當即,底下不少人開始竊竊私語。
覺得趙率教有些說大話了,兩年時間便可以訓練一支精壯騎兵,如果這麼簡單的話,現在大明邊軍中,不是每個將官麾下就會有一支騎兵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