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銃過於落後,且質量堪憂,更彆說還有炸膛風險。
若是用三眼銃訓練銃手,怕會對這些軍士造成心理陰影,不敢再使用火器。
遼東的夏季,沒有南方那麼炎熱,卻保持著微微寒冷。
溫越估摸著外麵的平均溫度是十五到二十度左右,平日裡堡內各人都要穿著兩層衣服才算舒適。
可是來到這個兵器作坊,裡麵溫度炎熱,仿若讓溫越回到了在南海邊疆駐防的那段時間。
外麵的冷風不見一點,進入作坊後,頭上的大汗就不停地往下流,不得不將外套給脫下,才舒服許多。
羅田森和一乾工匠有的則穿了一件單薄的汗衫,有的則根本沒穿上衣,露著健壯的身體,兩條胳膊上全是精壯的腱子肉。
打鐵聲,敲擊聲,火焰燃燒聲持續不斷。
羅田森等三十名工匠,正在兢兢業業打造著一些鳥銃。
溫越看了幾眼後,再一仔細詢問,發現這鳥銃的打造極其複雜。
首先鳥銃的打造第一步是製管,要準備一根長約三十公分,直徑約七毫?的圓柱體的鋼芯做冷骨,先將做銃管的熟鐵燒至紅熱,然後工匠將燒至一定溫度的坯料取出,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卷成一根鐵管。
並在包鐵的過程中不停地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
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這樣銃管才結實,經得起連續十數次的發射。
做完之後,就是焊接。
因為鳥銃的槍管是由一節節焊合而成的,所以焊接不好的銃很容易炸鏜。
將之前做好的鐵管再放爐中燒至白熾,同樣準備一根鋼芯,粗細同上,長度要長於成銃的長度。
然後將已燒至紅亮的鐵管套在鋼芯上,由主匠把鐵管接口處大力地敲砸成一體,在打焊鐵管同時,輔錘手還要在鐵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銅粉,銅有親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結實,不至於留下斷層或虛焊。
鋼芯也隨時要抽出冷卻,冷卻鋼芯同時鐵管回爐加熱。
最後打成的鐵管就是銃管的雛形了。
製管和焊接之後,就是第三步,修整。
早期的鳥銃管常做成八棱形,銃體一頭粗一頭細,粗的做銃腹,細的做銃口。
準?照門火台都是在銃體焊接後,用同樣的方法打焊上去的。推?和照門在未加工前隻是兩個凸起,沒有作用。
火台在打焊前銃體和火台上都預先鑽好了傳火孔,要對準傳火孔的位置焊上,不可堵塞。
這時鳥銃還是粗胚,工匠得重新鑽出銃鏜,挫出準?。
受當時的工藝限製,鋼芯斷麵不是純圓,且芯體不直,鏜內也粗糙不平,需用鑽頭將銃鏜鑽大鑽光。
當鏜鑽好後,再用四棱的鋼條將鏜內刮光刮淨,這樣銃管就做出來了。接下來要做的是鳥銃的後門,也就是銃末端的塞子,古代就叫螺絲轉,螺絲轉與後門其實就是現代的螺絲與螺帽做法。
這是鳥銃上最先進的部件之一,僅次於準心與扳機構件。
第四步,機構與裝配。鳥銃的扳機及龍頭固定火繩點火物)作為一整套機構常由銅匠製造,其扳機,龍頭,罩殼,火門蓋都采用銅材料,鳥銃的裝配是整槍製作的最後一步,關鍵是銃管和銃床的連接,銃床的製作是最簡單的,隻要木材選配得當,要求堅韌,吸水少,乾後不變形,不開裂,一般都沒問題。
聽完羅田森的介紹。
溫越大受感慨,沒有想到做一杆鳥銃要這麼多步驟,如此複雜。
“看樣子鳥銃一時半會是做不好了,隻能先訓練軍士們的近戰技藝了。”溫越心裡這麼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