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扯淡政策,事實上已經將華夏割裂成了兩半,幾百年下來南北之爭,甚至讓後世的老朱都大為頭疼。
張偉也跟陸豐說過這個話題,當時陸豐還不以為然,此時見到了兩幫書生的鬥毆,他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還是得有雄主才能鎮的住這幫文人。”
陸豐心感歎,你們就作死吧,那位殺起人來,可老凶殘了。
張偉騎著棗紅馬速度飛快,不一會兒就到了渭河渡口。
按事先規劃好的行軍路線,大軍當渡過渭河,沿關中平原北邊的古絲綢之路一路西進,直達蕭關。
此時渭河處於枯水期,河麵寬不過百米,數百艘從沿岸征調而來的大小船隻正有條不紊的將將士們送往對麵。
科爾沁已經率先過河,渡口邊上高度聶雨二人正率領著親衛維持渡河秩序,見到張偉過來,連忙行禮。
“見過秦王。”
“嗯!”
張偉點頭算是回應,然後看向旁邊的完顏合達。
“老將軍,你是打老了仗的人了,以你看來我大軍行進,可有紕漏?”
完顏合達到長安將近半個月,期間張偉也沒怎麼管他,沒限製他的行動,沒派人監視,他想去哪就去哪。
現在蒙金戰局膠著,按理說他應該千方百計的從長安脫身出去,回到他誓死效忠的金國才是。
但是到了長安的完顏合達在見了長安軍的訓練之後,就完全沒了所謂的大金國元帥的傲氣。
他敢斷定,這種令行禁止的鐵軍,當今天下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將之撼動。
即便是蒙古鐵騎也不行。
所以張偉要他做西征軍的行軍參謀,完顏合達就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眼神複雜的看了張偉一眼。
完顏合達搖頭。
“秦王深謀遠慮,如此行軍,沒有半點問題。”
“嗬嗬,那我就放心了,過河吧。”
張偉說完,打馬便朝渭河而去。
棗紅馬在江麵如履平地,蹄子甩的飛起,幾下就到了渭河對麵。
完顏合達:……
長安北麵,涇河以一個u型狀斜斜的插了過去,與從西而來的渭河在長安東麵交彙,最後融入黃河。
涇渭二河衝刷出的關中平原,乃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
張偉駐馬停下,彎腰抓了一把地上的泥土。
然後伸出舌頭舔了舔。
苦澀中帶著點鹹味。
“鹽堿地。”
北方以小麥為主食已經有幾千年曆史了。
眾所周知小麥這個東西不像水稻對土地完全無害。
水乃生命之母,小麥對水的需求極少是需要用土地肥力做交換的。
所以在化肥還沒發明出來之前,小麥種植區,土地是需要休養的,不然極易形成鹽堿地。
這個問題自先秦時期就有人總結出來了,所以才有了鄭國渠。
鄭國渠引涇河淤泥衝刷關中平原,東注洛水,以肥淤覆蓋鹽堿地,最大程度保證土壤肥力,才有了後來肥沃的關中平原。
可以說漢唐盛世有鄭國渠一半的功勞也不為過。
但是現在連年戰亂,鄭國渠年久失修,引淤灌溉早就成了一個擺設,關中平原土地鹽堿化極為嚴重。
要解決這種情況有兩種辦法。
第一種就是改變關中百姓的飲食習慣,讓他們吃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