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晴空萬裡,突然一聲驚雷由遠而近傳來,天空也迅速的聚集了一大片烏雲,眼看大雨將至。
原本騎著小電驢在國道上晃晃悠悠的嚴文斌不由得加快了騎行速度。
今年夏季剛剛畢業的嚴文斌,一米七八的個子,人偏瘦,一頭短發,雖然長相普通,但是人看起來比較精神,有朝氣。
今年全國夏季畢業生近千萬,嚴文斌有幸成為了其中一員,畢業後一直在家待業中。
嚴文斌畢業於省內唯一一所農業大學,專業學習的是植物保護,一開始他是想報農學的,但是他的父親認為好不容易從農村成為城市人,再去學一個種地的專業,丟不起那個人,就讓他報了這麼一個專業,但好在他在學校也自學了農學的大部分知識。
原本按照嚴文斌考大學時的分數,他完全可以上一個彆的二本學校,但他偏偏選擇了農大,主要原因還是他小時候父母做生意沒有時間照顧他,每到放假就送回村裡讓爺爺奶奶來帶。
每次回到農村也是嚴文斌小時候最高興的事情,因為有很多小夥伴可以一起玩,上山下河,掏鳥燒玉米棒子哪一個搗蛋事沒乾過,很多時候還會跟著爺爺奶奶去地裡麵種地,這也讓他從小就對種地有了一定的興趣,所以才會選擇報考這麼一個專業。
嚴文斌所學習這個專業也不是什麼當下熱門的專業,畢業以後也是非常的難就業,當然找工作對於家庭條件還不錯的他來說,不是特彆著急的事,畢竟他還有一點自己的小心思。
嚴文斌父親嚴駿生,在縣城裡開有兩家門店,專門做汽車配件生意,所以家境還是不錯的,按照他老子的話說,找不到工作就回來接攤子,乾上兩年再說個對象,早點結婚抱孫子這一輩子就完美了,但是哪個年輕人沒有一點壯誌雄心,他還不想這麼早躺平的。
嚴文斌生活的小縣城叫石州縣,十八線以外典型的北方黃土高原小城市,三十多萬的人囗,民風淳樸,厚厚的黃土下埋了不知多少黑金,全縣一半以上的人囗都受益於分散在各處的各大煤礦,焦化廠,洗煤廠等相關產業,經濟也不算落後,就是環境不太好,灰塵太大。
國道上運煤大貨車一輛接一輛急馳而過,帶起滿天的灰塵,嚴文斌眯著眼,一路狂奔,在雨點將落下之前衝進了村前的門樓下。
出縣城順著國道往西走三四公裡路邊的棗林村便是嚴文斌的老家,因為從小為了上學,他的戶口就遷到城裡去了,也是在城裡長大的,嚴格來說他不算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棗林村門樓下是進村的一條主路,村子依山而建,所以進村一路便是上坡路,好在這幾年政府大搞村村通,路麵全部是水泥路,十分好走。
嚴文斌父親十幾歲便離開村子在縣城打拚,早些年便在城裡買了二分地,蓋了小二樓,村裡一般也不回來,尤其是嚴文斌爺爺奶奶都過世以後更回來的少了,但是一村人百分之八十都姓嚴,是一個祖宗傳下來的,所以一進村路上碰到不少上了年紀的,嚴文斌都要喊上一聲爺爺奶奶,叔叔嬸子大娘什麼的。
雨滴紛紛灑灑的落下來,嚴文斌騎著小電驢一頭衝進了老宅的院子裡,老宅子荒廢很久了,院裡頭雜草叢生,這是他爺爺奶奶留下來的三間老窯洞。
嚴文斌家的老宅子位於村子的最後一部分,因為是依山而建,所以位於村子的最高處,這一塊有一大片空地,是老以前留下的曬穀場。
曬穀場周邊都是一些老房子,依山而建的窯洞或者一些老式磚窯,現在還住在這一片的,也就戶年齡大的老人家了,年輕的都往國道邊上去修建了新的房子。
因為棗林村交通便利,緊挨國道,離高速口也就五六百米遠,離縣城三四公裡,所以村裡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在縣城裡做生意或者在各個廠礦打工,總的來說經濟條件都還不錯,從國道邊看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小二樓。
嚴文斌把電動車推到一間放雜物的空房子裡,自己則走到中間的窯洞門前掏出來鑰匙打開了門,一股黴味撲鼻而來。
爺爺奶奶留下的老窯洞是典型的北方傳統民居,前半截是大青磚砌成的,後半截則是在山體裡挖出來的窯洞,冬暖夏涼,十分宜居。
走進窯洞一股涼氣撲麵而來,雖然說外麵下的雨,溫度沒有那麼高了,但是六月的天正是悶熱的時候,走進老窯洞,明顯感覺氣溫比外頭低了好幾度。
進門左手就是土炕占了屋子小一半的麵積,土炕旁邊是磚砌的土灶,再往深處走左右兩邊立的兩個老式的木櫃,木櫃後麵是一個小的儲物間。
雖然說嚴文斌在上大學四年期間很少回來,也隻是在三年前奶奶過世的時候回來了一趟,但這裡畢竟留下了他小時候很多的回憶,睹物思人,不由得又想起了慈祥的爺爺奶奶,當下眼眶就泛起了淚花。
忍著心中的悲傷,嚴文斌匆匆的轉了一圈,三間窯洞左右兩間都已經廢棄堆滿了雜物,隻有中間這一眼窯洞是爺爺奶奶生前一直在住著的,四周牆壁以及頂上的木梁都保存完好,隻是很久不住人了,需要好好收拾一下,另外也沒有洗漱用品以及鋪蓋等等物品,眼下是不能住人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嚴文斌找了一個凳子坐在門口,透過紛紛而落的雨滴,望向不遠處的山上,他依稀記得小時候山上到處都是棗樹林,村子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後來因為棗樹樹齡過長,產量不好,砍掉了很多棗樹,改種了很多核桃樹,但是棗林村真正務農的人確實沒有幾個了。
自從學校畢業回家這一段時間,嚴文斌一直在幫爸爸媽媽打理店鋪,雖然一直也挺忙碌的,但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很不甘心四年辛辛苦苦所學的專業,就這麼還給老師。
今天找了個借口和爸媽打了聲招呼,騎著小電動車就跑出來一路回到了村裡,如果不下雨的話,他想去山上轉一轉,看一看老家山上的農作物以及一些果樹的情況,現在也隻能等雨停了以後再上山了。
其實嚴文斌的目的很簡單,他還是想把自己學的知識用到實際中來,給自己創造一份事業,也能給家鄉帶來一些新的變化,他腦子裡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但是需要上山去實地考察一下,然後再拿出一個可行的方案來最終說服他的父親支持他,畢竟任何創業的起步階段,沒有啟動資金是不可能的,當然這資金就落在了他父親的身上,他父親在村裡麵可是有名的嚴財主,在縣城裡也算有點名氣的能人了。
趁著下雨的功夫,嚴文斌拿出手機開始查一些相關的資料,是關於黃土高原有關種植技術的資料,雖然有些知識他也學過,但畢竟沒有實踐過,多看一看總歸沒有錯的。
當然回村創業也不是他頭腦一熱臨時決定的,是很早就有這個想法的,隻是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至於在村裡邊包地創業還真不是個大事。
嚴文斌自己本家叔叔大伯不少,每家都有三分五分的地,雖然都在山上,也比較零散,東一塊西一塊的,但基本上都荒廢了,不是種的棗樹就是核桃樹,常年無人打理,這些荒地正是他想要的,隻要他開口,大概率是不會有問題的。
另外嚴文斌二爺爺家的三叔,正好是村裡頭的村支書主任一人身兼兩職,基本上是他一人說了算,紙麵上的合同文字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基本上都不用他父親出麵,他自己就可以搞定了,這就是在本鄉本土創業的好處,如果在不熟悉的地方包地創業,那本地村民的刁難就夠他喝一壺的。
六月天的雨,來的快,去的也快,大約一個多小時以後,雖然說天還是陰沉沉的,但雨漸漸停了。
看著雨已經停了,嚴文斌收起手機,關好院門,晃晃悠悠的往山上走去,從爺爺奶奶的老宅子去山上,還要路過幾戶人家的門口,有在門口乘涼的村民,看到他紛紛打著招呼。
“駿生家的大小子啥時候回來的”?
“大娘,我剛回來,去山上轉轉,你忙的,我先走了”。
“大伯,大娘乾什麼去啊?”
“文斌回來啦,青山你哥叫我們倆去城裡邊給他帶孩子去”。
就這樣嚴文斌在一路打招呼和閒聊中,走到了一座新建的觀音廟跟前,這是村裡麵人集資蓋的一座廟,大約有十幾年的曆史了,十幾年前有一段時間,村裡有好幾戶人家,出了不同的事故,去世了三四口人,當時村裡比較年長的人,找當地有名的陰陽先生看了看,說修座廟鎮一鎮,他記得他父親當時還捐了3000塊錢,廟裡頭還立了碑名字都是刻在第一位的。
喜歡都市土地仙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都市土地仙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