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沉提督,我們可以歸順朝廷招安,但得給一個公道。”
“沉提督,老子也願意用自己這條賤命,換宋狗官的人頭!”
“沉提督,隻有宋彰的人頭祭奠福建萬民,他們才能得以安息。”
“求沉提督作主!”
伴隨著這個“求”字,一名起義軍士兵跪倒在地,紅了眼眶滿臉淚痕。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跪下,幾乎是在轉瞬之間,上萬圍觀的起義軍將士,黑壓壓跪倒一片,哀嚎遍野。
“鄧茂七,求沉提督作主!”
就連鄧茂七,他在此情此景之下,都低下了自己的頭顱,跪倒在沉憶辰麵前。
除了梟雄的野心,鄧茂七同樣還有英雄的義氣。
人心從來都不是一個單項選擇題,如果鄧茂七隻有野心沒有義氣,他不可能得到眾人擁護,更不可能成為十萬義軍領袖。
若沉憶辰真的能解決一切,替曾經枉死的福建百姓討回一個公道,鄧茂七輸的心服口服!
“求沉提督作主!”
隨著鄧茂七跪下,沉憶辰身後的葉宗留、蔣福成,甚至效忠數年的蒼火頭、王能等人,都紛紛下跪祈求。
原因無他,他們也是福建人,血脈鄉親割舍不斷,悲憤感同身受!
此情此景之下,沉憶辰已經沒有拒絕的可能性,他隻能重重點頭道“好,本官答應你們,用宋彰的項上人頭,來告慰數年來福建枉死百姓的在天之靈!”
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全場義軍情緒沸騰起來,許多人更是忍不住喜極而泣。
唯獨林震、武銳等曾經朝廷官員,臉上神情凝重無比,他們想象不到沉憶辰如何取下宋彰的項上人頭,更彆說對方背後還站著權傾朝野的王振。
如果沉憶辰還想複刻斬殺竇毅的手段,幾乎可以提前斷定掩蓋不住,從而引火燒身滿盤皆輸。
招安,此刻已然變成了一把雙刃劍。
得到滿意答複的義軍們散去,沉憶辰等人再次回到了營帳之中,相比較之前的氣勢昂揚,現實難題的重壓讓氣氛變得有些凝固。
不過林震等人卻十分理解沉憶辰的妥協,他在沒有死傷一人的前提下,憑借個人能力招安了福建義軍,已經稱得上是扶危定傾。
國之大事,豈能事事儘如人意?
匡扶社稷的英雄,不應該過於苛責!
“向北,接下來你有何打算?”
林震打破了這份凝重,連和平招安這種堪稱不可能的事情,沉憶辰都憑借一己之力做到了,問罪宋彰再難還能難過於這個?
“先去許逢原那裡分配物資,然後再坐鎮福州三衛,保持住對起義軍營地的適當威壓,最後前往福州城處置宋彰。”
侵淫淫官場多年,沉憶辰不是當年那個舉目茫然的小白,他同樣成長了許多。
短短時間之內,就做出來接下來的行程謀劃。
“那宋彰該如何處理?”
林震關心的是這個,他擔憂沉憶辰心急之下,會不管不顧的斬殺宋彰交差。
到那個時候造成的後果,可能比沒有招安還嚴重。
“聯合喜寧向朝廷上疏舉報宋彰不法,再溝通京師的官場人脈共同彈劾,讓陛下來定罪問斬。”
“如果被王振強保,陛下認為罪不至死呢?”
林震說出了關鍵點,就算宋彰在福建貪贓枉法,引發了遍地烽火起義,想要論斬一個正二品朝廷大員,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彆說其中還牽扯了王振貪墨的三萬兩黃金,哪怕為了自己,他也得力保宋彰不死。
“學生還有一記兵行險招!”
猶豫許久,沉憶辰才回應老師的詢問。
他其實心中有著一個極其大膽的想法,但越瘋狂就意味著風險越高。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能走正常流程彈劾宋彰問罪,沉憶辰終究不願兵行險招。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既然你心中已有謀劃,那為師便不再多言。這就給朝中科舉同年同鄉寫信,邀約他們一同上疏彈劾宋彰,力求一擊斃命!”
致仕回鄉數年,早已心平氣和的林震,此刻語氣中也罕見的出現了一抹冷厲。
隻要彈劾的聲勢足夠狀態,哪怕權如王振,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力保宋彰,這可能是沉憶辰唯一的奪勝點。
“學生謝過恩師!”
沉憶辰起身拱手向林震作揖,沒想到時至今日,還需要借助老師一些當年的官場人脈。
“何需言謝,這本就是為師分內之事!”
林震擺了擺手,沉憶辰救助了福建萬千父老鄉親,真要深究起來,是自己要多謝這個學生。
“老師,兵貴神速。現在已有計劃,學生需安排各方行動,然後趕往福州城處理宋彰。
“還請老師回帳收拾行李,我們即刻出營!”
沉憶辰現在是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擱,他準備立馬出營安排許逢原跟馮正後,就馬不蹄停返回福州府,以防夜長夢多。
“不,向北你去辦正事,為師就留在義軍營地。”
“老師,你……”
義軍營地條件艱苦,加之連日勞累奔波,林震身體愈發不好。
現在招安已經談妥,沉憶辰打算先把老師送往福州城好好找大夫療養,再返回長泰學宮。
還沒等沉憶辰勸說,林震就擺了擺手說道“向北,很多事情沒有成為定局,就存在生變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全部離開義軍營地,就意味著此地局勢脫離了掌控。”
“為師留在這裡,一可安頓人心,二可穩住局勢,三還能為教化義軍,百利而無一害。”
說實話,理性看待留林震在義軍營地,是自己離開後穩住局勢的最優選擇。同時相當於一個“人質”,讓起義軍不會有自己被拋棄的擔憂。
但沉憶辰從來都不會把官場的利弊權衡,用在自己親信之人身上,這可能就是他與很多權臣的根本區彆。
“老師不可,你的身體需要安心靜養。”
沉憶辰果斷回絕了林震的建議,福州城畢竟是首府,更方麵條件強過義軍營地太多。
“無需多言,為師乃八閩子弟,豈能不為自己家鄉儘一份力?”
“事不宜遲,向北去做你該做的事情,成敗在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