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勳戚!
浙江會館內,哪怕夜色已深,此時大堂內依舊是人聲鼎沸,趕考的江浙舉子們紛紛走出自己房間,義憤填膺的討論著關於沉憶辰定罪的事情。
最為中央的一張桌子上麵,有著一名年輕人站在上麵,他臉頰通紅握緊了拳頭,正在朝著周圍的同年舉子訴說著什麼。
如果沉憶辰在這裡的話,一定會感到非常欣慰,這名年輕人就是當年他在西湖雅集上遇到的何聞道。
數年過去,曾經那個隻能站在角落中,沒有登台論道資格的小子,現如今已經可以當著眾人麵呼籲號召。
“諸位同年,沉閣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現在卻遭遇牢獄之災。吾等身為文人,豈能眼睜睜的看著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當站出來為沉閣老奔走疾呼!”
在場的浙江舉子聽著何聞道的呼籲,很多臉上都流露出一抹憤怒的神情,京師徹底解除危機才兩月時間,力挽狂瀾的有功之臣卻要莫須有下獄,天理何在?
“沒錯,沉閣老投筆從戎,提三尺之劍從福建馳援京師,可謂扶大廈之將傾。吾等今日能活著站在這裡,是於少保跟沉閣老率領將士浴血奮戰的成國。”
“要說他謀逆犯上,在下第一個不服!”
又是一名年輕士子站了出來,此人沉憶辰同樣認識,他便是西湖雅集上,霍州學派曹瑞的關門弟子陳瑞初。
那時候沉憶辰與傳統學派理念不同,雙方某種意義上還站在敵對陣營。可是隨著在西湖雅集上一鳴驚人後,越來越多的學子了解到什麼叫做“經世致用,辨證求是。”
同時也讓當初僅僅為星星之火的“沉學”,開始在江南這種文風開放的地方傳播。
可能距離燎原之勢還相差甚遠,但至少沉憶辰之道,不再孤獨!
“嗬,服與不服有何意義,沉閣老在朝會上阻止太上皇回京,後更當眾忤逆上聖皇太後,又把忠義跟君恩置於何地?”
有人支持,自然就有人反對,他就是被沉憶辰在西湖雅集上,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字辯倒的張士衡。
“朝會本就是討論的地方,沉閣老為了大明榮辱仗義直言,把家國置於個人之上,豈能因言獲罪?”
站在張士衡旁邊的一名士子看不下去了,當即就開口反駁了一句。
“另外就算沉閣老言語中有不妥之處,理應陛下問責追究,何時我大明由後宮當政了?”
這名士子直指問題核心,程序不正義,那麼結果一定不正義。
皇帝還在,就輪不到太後對外官下達旨意,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同樣是僭越!
並且相比較這名士子的委婉,另外一名會館的年輕舉子,更是激進的說道“社稷為重,君為輕。”
“土木堡一戰生靈塗炭,九邊防線全麵重創,數十萬軍民在短短時日內殞命。太上皇身為國君,難道不應該承擔起大明興亡榮辱的責任嗎?”
其實這句話更直接的意思,那就是喪師辱國的結果是你朱祁鎮造成的,現在有了挽回的機會,難道還要貪生怕死的早日回京?
張士衡本以為自己的話語,能激起一批誌同道合之輩,站出來反對沉憶辰的大逆不道行徑,結果萬萬沒想到自己卻成為了眾失之的!
在場絕大多數學子在當年那一場西湖雅集中,受到了沉憶辰學說的衝擊,給他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不僅僅是浙江會館上演著義憤填膺的場景,山東會館、福建會館、河南會館等等地方,同樣有著無數士子奔走相告,替沉憶辰鳴不平,想要撥亂反正後宮乾政的弊端。
很快坐落會館的這一條街道,有著一批文人士子衝了出來,他們高呼著響應沉憶辰的口號,想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抗爭。
“吾乃福建一書生,沉閣老提督福建使八閩之地免除戰火,後續更是劃分良田救活萬千百姓,鄙人這條命都是沉閣老給的,當奉還之!”
“何止是福建,山東決堤三省八府之地百萬生民,誰沒有受到過沉閣老的恩惠,人不能忘本!”
“還請諸位一同聯名請願書,有功之臣不應該蒙受冤屈!”
很快會館街道上,出現了一卷長長的宣紙,無數趕考的士子們在上麵署下自己的名字,代表著一份對於強權的抗爭力量。
就算你是母儀天下的上聖皇太後,卻依舊大不過天下大勢!
同樣的場景國子監也在上演著,李時勉揮揮灑灑的寫下了上千字的《正本疏》,準備等待著天明就去紫禁城上表給皇帝。
當年王振專政誣陷忠良,是沉憶辰領著國子監弟子跟進京趕考的士子,寫下了一封上疏叩闕鳴冤。如今時過境遷,到了自己這把老骨頭,還沉中堂那份恩情的時候了。
站在一旁的國子監司業趙琬,望著《正本疏》那激進的言辭,臉上的神情卻是愈發凝重。
“大司氏,你在上疏中這般直言太後牝雞司晨,可有想過後果?”
牝雞司晨絕對不是一個什麼好詞彙,相當於指著太後的鼻子怒罵。現如今天子式微,太後才是真正手掌大權的人,李時勉這封奏章要是遞交上去,恐怕會有性命之憂。
“吾等文人,如果連死諫的勇氣都沒有,有何顏麵在國子監這等學堂聖地教書育人?”
“要是能以我李某一人性命,扭轉朝堂不正之風,那是何其有幸!”
李時勉完全沒有擔憂或者懼怕的想法,相反他內心充斥著熱血跟道義。
後宮乾政跟誣陷忠良此例不能開,否則定會後患無窮。他這封上疏不僅僅是為了沉憶辰,還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望著李時勉這般決絕的模樣,司業趙琬咬牙向前一步,拿起了剛剛放下的那支墨筆。
“大司氏你說的沒錯,文以載道,朝廷不公吾等文人自然要匡扶社稷,還請加上我趙某人!”
說罷,司業趙琬就在《正本疏》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當年被王振羞辱誣陷的可不僅僅李時勉一個人,趙琬同樣是在國子監廣場受罰的官員之一。
如果那一天沒有沉憶辰的仗義執言,可能就沒有今日還活著的趙琬。
就在此時,屋外傳來了一道剛毅聲音。
“先生在嗎,學生聽聞沉閣老下獄問罪,願前往午門敲響登聞鼓!”
突然出現的這道聲音,讓李時勉跟趙琬臉上都出現了意外神情。
要知道卞和送來的書信,僅僅局限於國子監高層數人得知,李時勉不想把自己的學生弟子給卷進來。自古文人上疏死諫,免不了流血犧牲的局麵,自己一把老骨頭當以身殉道,年輕文人才是大明的未來!
“先生,當年沉閣老恩情學生銘記於心,當知恩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