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勳戚!
“沉閣老,將士們打掃戰場發現了宣大邊將的旗號,是不是出什麼事情了?”
武銳一邊說著,一邊把縫有姓氏的戰旗交給沉憶辰,臉上神情有些凝重。
土木堡之戰後,各路兵馬雲集京師,確保皇帝跟帝國中樞的安全,卻把傷亡最為慘重的九邊給忽視了。後來景泰帝朱祁玉雖然命廣寧伯劉安督造烽燧堡壘,但兵源補充依舊慢了一拍,極有可能出現邊堡如同義州城這樣被突破攻陷。
“宣大防線有定襄伯郭登跟昌平侯楊洪坐鎮,後又有忠國公石亨總兵九邊,理應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沉憶辰同樣是滿臉疑惑,大明正統、景泰兩朝名將,現在幾乎全部都鎮守在邊關,也先不在的情況下這都能突破宣大防線,那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難道邊關軍鎮糜爛如斯?
“那要不要向朝廷上疏一封問問情況?”
麵對武銳的建議,沉憶辰搖了搖頭道“暫時不宜過問,先整頓兵馬回義州,博羅納哈勒逃脫後定然是去馳援也先,朱都督沒有機動兵力,防務壓力會很大。”
回防義州是一方麵原因,沉憶辰不願上疏另外一方麵原因,就在於他心中很清楚朱祁玉忌憚自己,更不應該把手伸的太長惹來猜疑。
另外忠國公石亨是個心胸狹窄之人,萬一宣大防線沒發生什麼事情,亦或者事情不大被隱瞞了,沉憶辰這封上疏送到朝廷後,就很容易把事情給鬨大,形成對石亨個人領軍能力的質疑。
沉憶辰在朝廷中樞混了這麼多年,可沒有於謙那樣耿直跟剛正,適當的圓滑避免樹敵還是有必要的。
“是,末將明白。”
武銳拱手領命,不在這件事情上多言,確實宣大防線名將雲集,並且都經曆過數場大戰考驗,理論上不應該出現什麼問題。
可就在這個時候,一支明軍斥候小隊從遠處奔赴而來,從衣著穿戴上來看應該是遼東軍。
“見過沉閣老,小的奉朱都督諭令前來傳遞軍報。”
“辛苦了,拿過來吧。”
沉憶辰點了點頭,伸手接過了軍情文書,並且隨口問了一句“義州城可還安好,酋首也先沒什麼動作吧。”
“回稟沉閣老,酋首也先淩晨時分已經從義州城突圍,與蒙古援軍彙合後向北方逃去。”
什麼?
聽到傳遞軍情的斥候稟報,沉憶辰直接愣住了,連手上的書信都沒有繼續拆開。
博羅納哈勒殘部向東逃亡,選擇去馳援被圍困的也先,舉動是在沉憶辰的意料之中。可是義州城外圍同樣有著六萬大明將士,圍城這麼多天過去諸如拒馬、欄杆等等防禦工事,時間上應該足以修築完善。
加之對於朱儀的指揮才能沉憶辰是認可的,理論上不至於被也先給突圍出去,至少不會如此輕鬆的逃脫,難道說其中出現了什麼重大紕漏?
“義州城足足有六萬大軍,也先怎麼可能一夜之間輕易逃脫,朱都督沒有防備博羅納哈勒的殘部嗎?”
沉憶辰想來想去,唯一的可能就是大公子朱儀被博羅納哈勒襲營,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導致部署崩潰,給了也先趁機突圍的時機,否則斷然不可能六萬明軍在工事的輔助下,擋不住城內的三萬瓦剌騎兵。
“回沉閣老,義州城沒有六萬大軍,僅有四萬還在圍城,另外兩萬被朱都督緊急號令退守寧遠城。”
“那為何要派出兩萬人退守寧遠城?”
沉憶辰這下完全迷湖了,寧遠城自己還抽兵到了義州圍城,朱儀卻來個反其道而行之。酋首也先率領的兩支最為重要的兵馬,全部都已經捕獲行蹤,還有必要這麼著重防守後路嗎?
“小的不知,朱都督應該在軍報中有詳細描述。”
忠國公戰敗導致遼西走廊危急的消息,朱儀為了保證圍城的士氣跟軍心,僅僅通知了主要將領,底層將士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聽到傳遞軍情的斥候提醒,沉憶辰猛的反應過來,趕緊把手上的軍情打開仔細掃了一遍,這才明白後方發生了什麼。
“真他娘的荒唐!”
看完之後沉憶辰當即怒罵了一聲,把在場的將領都給嚇了一跳。
要知道官場身居高位之後,講究的就是一個喜怒不形於色,更彆說這種毫不遮掩的罵娘。沉憶辰已經許久沒有這樣“粗魯”過,如果不是朝廷中樞過於混賬,他也不至於動這麼大的肝火。
畢竟打不過是一回事,非戰之罪輸的憋屈,又是另外一回事!
“向北,怎麼了?”
一旁的李達看到沉憶辰怒氣衝衝的模樣,趕忙開口問了一句。
“朝廷克扣宣大邊軍的加餉,用來發放拖欠的宗室俸祿,導致忠國公石亨出征失利,兩萬多邊軍將士倒在了兀良哈三衛的駐地。”
“我們剛才發現的明軍甲胃跟旗號,就是韃虜們斬獲的戰利品,朝堂之上真是一群屍位素餐之輩!”
越說沉憶辰感到越氣憤,明軍這種戰時克扣糧餉的行為,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在王朝末期要亡國才會出現。現在國庫確實有些緊張,卻遠遠沒到需要拖欠邊軍加餉的時候,難道陳循、金廉,乃至於景泰帝朱祁玉,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嗎?
後世流傳著一句“玩笑話”,叫做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何處有滿餉?關外漢八旗!
站在曆史的角度上看,這句話還真就不是什麼玩笑,明朝後期拖欠糧餉真是屬於普遍行為,可以說就沒有滿餉的。哪怕最為精銳的抗倭戚家軍,都因為討要月餉被誆騙到演武場集體屠殺。
沒錯,就是江南抗倭後遠征朝鮮歸來,名義上為國征戰應該享有英雄待遇的戚家軍,遭遇到卻是身死人亡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