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勳戚!
沉憶辰望著眼前密密麻麻的南征軍將士,聽著耳邊如同山呼海嘯一般的呐喊,嘴角下意識的流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從自己入仕的第一天起,就始終記得一句話,叫做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對於沉憶辰而言,造福一方很簡單,執掌整個帝國不出錯卻很難。他無法提前給自己的執政下達一個定義,但至少從目前將士跟百姓的歡呼中可以感受到,應該沒有讓大多數人失望。
不過很快雷鳴一般的歡呼聲音就戛然而止,待文武百官分成兩列站隊整齊之後,紫禁城內響起了一片悠揚的鐘聲,一席明黃色的身影出現在午門城牆的最高點,他便是大明皇帝朱見清。
見到天子現身,在場的南征軍將士跟京師百姓,全部都驚呆站在原地。要知道以往明朝受降獻俘禮,一般都是在奉天大殿舉行,亦或者是在社稷壇祭天。
《明史》中有記載的午門獻俘,均是在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其中最為盛大的一次,便是著名的“抗倭援朝”。從此這項儀式就被傳承了下去,到了清朝每逢重要戰事勝利,均會皇帝親臨午門主持獻俘禮。
但這是明朝的明良帝時期,將士百姓們幾乎都認為,主持受降禮的會是沉憶辰,完全沒有想到天子親臨,哪怕朱見清僅僅是個幼帝,那股帝王自帶的權威跟尊貴依舊無與倫比。
“拜!”
見到眾人齊刷刷站在原地沒有動作,鴻臚寺的鳴讚官站在城樓上高呼了一句。
這一聲“拜”仿佛打破了時間停滯,隻見午門廣場跟護城河畔人影如同浪潮一般,齊刷刷的匍匐在地行五拜三叩大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參觀過後世故宮,亦或者在網絡上看過圖片的都知道,午門廣場是獨特的三麵包圍設計,就如同一個口字去掉了一橫。
這種結構加上三麵高高的城牆,天然形成了一個回音壁的效果,南征軍將士整齊的山呼萬歲,回蕩在午門廣場的空間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神聖感。
哪怕沉憶辰對於皇權並不感冒,此刻都感受到什麼叫做至高無上的天子威儀。
站在城牆上的明良帝朱見清,他同樣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場景,萬民朝拜帶來的心理跟視覺衝擊,遠遠不是朝堂上數百名官員能比擬的。
同時除了規模上的區彆,還有一種便是相比較中樞老臣的城府老練,午門廣場的將士跟百姓情感更加直接熱烈。他們為見到皇帝而振奮,他們為大明的勝利而驕傲,他們為蕩平不臣而自豪!
“原來凱旋而歸是這樣的場景。”
明良帝嘴中喃喃的說了一句,可能他還無法完全理解征服麓川對大明的意義,但他已經能隱約明白勝利對於一個帝國的重要性。
“陛下僅是看到了一麵,南征軍還有著勞民傷財的另一麵,前些年百姓可謂是苦不堪言。”
聽到明良帝的喃喃自語,曹吉祥不顧觸黴頭貶低了一句。
先不說正統朝時期的數次征伐,從景泰朝始到今日的得勝回朝,朝野內外很難否決沉憶辰的功績。
甚至可以這麼說,沒有當年沉憶辰僭越君權,給了靖遠伯王驥永鎮一方的承諾,壓根就不會有今日的午門獻俘,更不會徹底平定整個大明西南的邊患。
這份功績帶來的自豪感,一旦感染了明良帝朱見清,那麼就會讓沉憶辰的形象在皇帝心中又上一個台階。曹吉祥畢竟是跟隨過王振的人,他非常熟悉幼帝麵對親近之人,那股亦師亦父的依賴心態。
這個位置,絕對不能讓沉憶辰給取代!
“先生說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特彆身為君王更要學會取舍,利大於弊即可。”
其實這段話不僅僅是沉憶辰教給明良帝,更多是他仕途上這一路走來的領悟,用生命跟鮮血換來的“慈不掌兵,善不為官”八個大字。
連大臣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執掌一國的帝王?
帝王不是天生的冷漠無情,而是他的身份注定了不能擁有過多的私人情感,
明良帝的這段話讓曹吉祥臉色瞬間陰沉下來,很明顯幼帝心中的天秤,已經逐漸偏向了沉憶辰那邊,這樣下去哪怕自己內官的優勢,都敵不過帝王師的頭銜。
五拜三叩結束,宣展官捧著一麵“露布”來到了皇帝麵前,這就是禮部緊急籌備獻俘禮的時候,臨時寫出來的“捷報檄文”。
內容是斥責麓川土司叛亂不忠,詐降不義,殃民不仁等等罪行,當然訓斥完畢之後,就是讚揚大明南征軍的英勇戰績,令四海臣服等等。
沉憶辰對於這種官方的照本宣科沒有任何興趣,注意力全部放在眼前的南征軍將士身上。雖然是他秘密策劃了這場獻俘禮,但實際上時間緊急加保密緣故,沉憶辰並沒有提前接見過這批大明虎賁。
某種意義上他跟皇帝以及文武百官一樣,是第一次見證南征軍將士的真實狀態。
相比較北方邊軍的滄桑,南方邊軍的臉龐要更加消瘦,並且大多數布滿了各種傷痕。這是長時間穿梭在深山密林裡麵,被枝條給劃出來的疤痕,還有就是各種蚊蟲鼠蟻叮咬的痕跡。
很多人都知道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知道九邊防線遭受的壓力跟傷亡。事實上大明中期麓川這幾場戰役的傷亡數量,要遠遠超過除開土木堡戰役的北方傷亡。
單單沉憶辰推動的這第四次征伐麓川,就從南直隸、雲南、湖廣、四川、貴州等各布政司調集了十六萬戰兵,算上軍戶輔兵跟民夫,總數量接近五十萬人!
這五十萬人裡麵,能最後完完整整回家的,應該隻有三十萬人左右。倒並不是說麓川土司兵馬有多麼強大的戰鬥力,而是南方潮濕環境瘧疾瘴氣導致的非戰鬥損失太大,後期純粹是靠國力硬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