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實呢?一年多過去了,路是修起來了,比過去的土路泥路強了百倍,車也能跑了,速度也快了。但效果…遠沒有達到他當初設想的那般立竿見影,能夠徹底扭轉乾坤。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喊了多少年的口號,在明陽這片特殊的土地上,似乎失了靈驗。
路通了,就一定能富起來嗎?
當初他一意孤行要修路,尤其是要高標準修路時,縣裡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
老乾部、保守派,甚至一些看似務實的班子成員,都曾或明或暗地提出過質疑。
明陽底子這麼薄,財政這麼困難,花這麼多錢修兩條路,就算修好了,外麵的人不來,裡麵的東西運不出去,或者運出去成本太高,這路不就成了擺設?會不會是又一個麵子工程?
隻是那時候,陸江河初來乍到,帶著一些光環讓羅曉明陳玉良有所顧忌,又恰逢其時地抓住了幾個不大不小的機遇,展現了非凡的手腕和魄力,加之言辭鑿鑿,描繪的前景誘人,硬是把反對的聲音給壓了下去。
後來,隨著羅曉明、陳玉良等本土勢力的倒台,他在明陽更是真正意義上地實現了大權在握,說一不二。那些曾經的質疑聲,自然就更不敢冒頭了。
但沒人當麵鑼對麵鼓地發難,不代表問題不存在,更不代表他陸江河自己心裡沒數。
縣裡那幾家規模稍大的木材加工廠、老舊家具廠的物流報表,他都親自調閱過,甚至還讓劉愛璐匿名去詢問過幾家跑長途運輸的車隊報價。
得到的報價數字印證著李發成剛才的擔憂:從明陽發貨,無論是運原材料進來,還是運成品出去,綜合物流成本,確實比周邊的平原縣市,甚至比一些交通同樣不算特彆發達的鄰縣,都要高出至少兩成,有時甚至達到三成以上!
原因何在?
路修了,但隻是點對點的改善,並未形成高效連接的網絡。兩條路,對於龐大的物流需求而言,遠遠不夠,覆蓋麵也有限。
更關鍵的,是明陽這該死的地形!
三麵環山,而且不是那種平緩的丘陵,是實打實的連綿山脈。僅有的一個相對平緩的出口方向,也多是丘陵地帶,道路蜿蜒曲折。這幾乎是將整個縣域死死地“鎖”在了群山的懷抱之中。
兩條新建的公路,雖然標準不低,但受限於地形,很多路段不得不盤山而建,彎多坡陡,大型貨車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都受到影響,油耗和車輛損耗也隨之增加。這直接導致了運輸時間和運輸成本的上升。
不成體係,不成規模,加上先天的地理劣勢,物流成本高企,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這個問題,如同房間裡的大象,一直橫亙在那裡。今天被李發成這個外來的“大行家”當著眾人的麵直接拎出來,擺在了台麵上,也在陸江河的預料之中。躲是躲不過去的。
陸江河臉上的表情沒什麼變化,既沒有被問住的窘迫,也沒有急於辯解的慌亂。
“李總,還有各位老板,你們擔心的這個問題,我清楚。”
“物流成本,確實是現階段製約明陽產業發展的一個大瓶頸。”他坦然承認,沒有回避。
“給我一點時間。”
“這個問題,我會解決。”
“請大家再等等。”
沒有過多的解釋,沒有描繪不切實際的藍圖,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三句話。
但從他嘴裡說出來,配合著那份遠超年齡的沉穩和自信,卻莫名地讓人感到一種可以信賴的力量。
至少,李發成看著陸江河的眼睛,心中那份疑慮,稍稍減輕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