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或材料不符合要求,將導致該議題無法按計劃提交政府常務會議審議。
這字字句句,敲在周凱的心上,不啻於一記響亮的耳光。
他原本指望的是陸江河親自上門,低聲下氣地來求自己。
他甚至在辦公室裡,默默演練過幾次到時候該如何拿捏陸江河的場景。
結果呢?
陸江河根本就沒拿他當回事。
沒有電話,沒有請示,更沒有登門拜訪。
直接跳過了他這個分管副市長,選擇了最直接、也最具壓迫性的方式——公事公辦。
一紙公函,直接將球踢給了環保局,也間接將了周凱一軍。
如果環保局按時提交了材料,那說明他周凱之前的所謂“程序”純屬多餘,是他個人在其中作梗。
如果環保局提交不了合格的材料,或者逾期不交,那麼耽誤政府常務會議議題的責任,環保局要擔,他這個分管副市長同樣難辭其咎。
周凱的臉色陰沉得能滴出水來。
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被動與惱怒。
這種感覺,和之前發生的事相比,更加讓他難受。
那一次,至少還是麵對麵的交鋒。
這一次,陸江河卻連麵都懶得見,直接用官方文件來壓人。
這讓周凱覺得自己像個跳梁小醜,一番精心算計,結果卻被對方視若無物。
其實,若是周凱從一開始,態度就不那麼高高在上。
如果他不存著那些敲打、拿捏陸江河的心思。
如果他能早一點認識到陸江河的行事風格和潛在能量。
那麼,這次黑臭河治理材料的事情,或許本可以成為他與陸江河修複關係,甚至建立良好工作互動的一個絕佳機會。
一個新任的秘書長,一個有背景、有能力的年輕人,若是能主動示好,對周凱而言,並非壞事。
可惜,沒有如果。
官場的人情世故,往往就是這般微妙而殘酷。
一念之差,一步之錯。
小小的誤會,便可能因為各自的立場、算計和麵子,不斷發酵,持續升級。
直至雙方的隔閡越來越深,猜忌越來越重。
最終,演變成難以彌合的裂痕,甚至走向不可挽回的對立局麵。
周凱此刻心中的憋悶與怒火,正是這種官場生態的真實寫照。
他知道,陸江河這一手,出得又快又狠,讓他幾乎沒有多少轉圜的餘地。
而那個年輕人,此刻恐怕正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從容不迫地等待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