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們跪拜而上,步步朝聖,叩首於階前,不少僧侶亦結印而坐,低誦經文,佛號如潮,縈繞山間不絕於耳。
中央廣場之上,大悲石佛赫然矗立,盤坐於蓮台之上,石身高達九十九丈,俯視眾生,宛若天地之間的永恒注視者。
整座石佛通體由太古玄石雕刻而成,石麵溫潤如玉,隱隱有淡金光脈絡於其體表流動。
佛容慈悲安詳,雙目微垂,似見世間悲歡離合而不動其心。
一手結無畏印鎮壓群魔,一手輕拈法花,似對眾生傾訴無聲的智慧與慈悲。
每當晨鐘響起,鐘聲自主殿後方高塔緩緩傳出,聲波浩蕩,仿若震魂動魄,卻又不刺耳,反而有種洗滌心靈的奇效。
那一刻,大悲石佛眉心處常有微光乍現,初如螢火,繼而如流星橫空。
金光化作萬千蓮花,於虛空中一朵朵緩緩綻放,隨風旋舞,漸次消散於天穹之中。
其落處,時有花雨點點,明明無雨,衣袍卻濕,仿佛那金蓮幻象也具有真實之力。
整個慈光禪林,不止莊嚴肅穆,更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寧靜”與“慈和”。
仿佛一踏入此地,所有喧囂紛擾、情緒波動都被無形的佛意所淨化。
那種安寧不是強製壓製,而是像母親撫子、晨光照露、春風拂柳一般,自然而然地滲入心神,令人不由自主地放鬆警惕,平靜下來。
殿宇之間,香煙繚繞,香客手中香火不息,漫天煙雲在空中交織出一道道金色流線,如雲似霞,似佛國之界,隔離塵世雜念。
僧侶袈裟隨風飄動,步履輕緩有序,麵容祥和如水,口中輕念經咒,每一句仿佛都有千年力量,回響天地之間。
信眾們同在一線長階上叩首跪拜,有人淚流滿麵,有人麵露歡喜,也有人麵無表情,仿佛隻是追隨一種習慣。
然而無論目的為何,在這座佛門聖地前,他們都顯得微不足道,如海中的泡影、沙中的塵埃,卻又因這莊嚴氛圍而獲得某種神聖的存在感。
正因這座佛國聖境融信仰、審美、天地靈韻於一體,使得整個慈光禪林不似人間營建,更像某位大佛夢中一念所現。
寧靜、莊重、恢弘、綿長,讓人忍不住屏息駐足,隻為感受這超脫塵世的莊嚴佛意。
許淩心中不禁讚歎:“和尚們的審美,倒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座聖地,並不比他曾踏入的宏偉仙宮魔殿差上分毫。
若說仙宮重在恢弘、宏偉、威壓天地,那麼此地則勝在肅穆莊嚴、莊重洗心。
尤其有信仰彙聚其間,竟隱隱自成一方“小天地”,即便沒有結界封印,也可隔絕紅塵世間。
“或許,這才是所謂‘以心為界’吧。”
他低聲喃喃,嘴角掛起一絲看不透的笑意。
他在外殿閒遊了一圈,看似隨意觀光,實則在感知此地法則與道韻變化。
外殿雖壯麗,卻沒有他要找的東西。
於是他目光一斂,在香火氤氳之中,身形微動,一縷五行源力在體內悄然運轉,隨之施展出《萬象如意變化妙訣》,化身為一位不起眼的老和尚。
身形佝僂,眉目低垂,手持一柄竹製老掃帚,步伐緩慢卻不顯突兀。
他氣息完全融入周遭環境中,仿佛原本就是此地僧侶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