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幾乎一眼就認出來了。
因為這個瓷瓶很奇特,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叫抱月瓶。
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係,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
抱月瓶在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製,後停燒。乾隆時又有燒製,多為青花。
眼前的這件抱月瓶,頸兩側置對稱如意耳,玲瓏彆致。瓶身扁平,形若滿月。
此外,通體以青花描飾,頸部飾蕉葉紋,肩部與近足部分繪仰覆蓮瓣紋,彼此呼應,腹部繪花卉紋,紋飾寫實靈動,鮮活傳神。
它借鑒了國畫的筆墨意韻,線條粗細並用,青料濃淡兼施,蒼翠欲滴,凝重雄渾。
“整體紋飾層次分明,運筆流暢,布局疏朗有致,製作工藝極其精湛考究,使用蘇麻離青,青花呈色濃豔,釉麵紋飾有自然形成的結晶斑點。”王建國鑒賞道。
李斐看到這件抱月瓶的款識,有些詫異。
“它的款識怎麼在瓶口?不都是在底部的嗎?”李斐還是頭一回看到這種情況。
沈世傑笑道“這就是大明宣德年製的特點之一。不同於其他時期的瓷器,器物上的款識可以出現在底足、碗心、甚至器物的口沿和身體。
另外,還有它的款識風格、字體等都呈現多樣性,典型的有篆、隸、楷、行、草等多種字體,不同字體甚至會在同一器物上同時出現,體現出極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有人認為,那是參照了明代著名書法家沈度的書法。”
這一點從多個方麵得到了證實首先,沈度的書法風格與宣德瓷器款識極為相似;其次,沈度與明宣宗有著密切的文化和藝術交流,或者他們在書法藝術上有著共同的追求和理解。
“這瓶子值多少錢?”李斐問道。
“起碼千萬以上。”
李斐無語了。
但認真一想,似乎也正常,畢竟能被擺放在大都會博物館進行展覽,肯定也不是普通的寶物。
“大明宣德年製的瓷器是不是特彆少?”
聽你們那麼推崇,好像擁有一件是很有麵子的事情一樣。那肯定是很稀少才對。
“錯了,宣德年生產的瓷器非常多。
據《大明會典》卷一九四的記載,宣德八年,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燒造瓷器4435萬件的任務,由此可以想見其燒造規模之大。”
那些瓷器不僅滿足了內需,還廣泛送給外國王室和貴族,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實物證明。
宣德年間燒造出的瓷器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品類豐富。
從杯、盤、碗、鍾、罐、瓶,到尊、觚、缸、鬥、澆、洗、壺等應有儘有。你能想象到的,它必有生產,你想象不到的,它照樣呈現出來。
色釉上更是豐富多彩,釉下彩方麵有青花、釉裡紅及青花釉裡紅等。
李斐直接聽傻眼了。
對於現代來說,四五十萬件其實不算什麼。但在古代,那幾乎就是天文數字一樣的產品數量。
“不會破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