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又叫投壺,或者射壺。
因為壺的頸處有貫耳,因此被稱為貫耳瓶。投壺自漢代興起以來,在曆朝曆代都有流行,到了宋朝隨著瓷器工藝的不斷發展,貫耳瓶的樣式越發精美。
由於宋代流行瓷質的貫耳瓶,再用來當作行酒令的投壺有些暴殄天物,漸漸成了一種陳設用品,但不是“花瓶”。
“感覺有點熟悉,不知道哪裡見過。”許晴歪著腦袋說道。
“古裝電視劇裡麵,一幫男人拿著箭矢往這東西裡麵丟,是不是?”沈世傑笑問道。
許晴等人瞬間想起來。
“啊!對對對!沒錯!就是它。這東西叫什麼來的?”
沈世傑“投壺,而且投壺是一種古人宴會時禮節性的遊戲。”
遊戲時設特製之壺,賓主以次投擲其中,中多者為勝,負者飲。
就有點像現在的搖股子,輸了就喝。
投壺在西周就出現了,戰國時期開始,投壺的禮節性開始逐漸減弱,而遊戲性開始逐漸加強。
漢代的投壺是社會上層階級喜愛的消閒娛樂,這一時期,投壺比賽的方法已經逐漸向技巧型發展,器材用具也有了變化,奠定了古代投壺活動的基本格局。
這種活動與古代的射禮在形態、意趣、方法、規則等方麵有諸多相似之處。因此還可以說,投壺是一種以矢代箭、以壺代侯的具有射禮色彩的遊戲活動。
“我就說嘛!怎麼看著有點眼熟。不過,這是木做的,值錢嗎?”
剛說完,張茜茜就反應過來。
自己這問題有點多餘。
再說,值不值錢,現在也不好明說呀!
沈世傑含糊其辭地說道“還行吧!應該不會虧。”
潛台詞就是不會虧。
不遠處的東叔等人嗬嗬一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
那位村民大叔卻很高興,一個木頭做的壺,賣三萬多,還有什麼不滿足?這傳出去,肯定要羨慕死外村人。
生怕張茜茜後悔一樣,拿到錢後,大叔趕緊走人,絲毫不做逗留。
“到我了,到我了。”一個肥胖的婦女開口,長著一雙三角眼,一看便知不好惹。
果不其然,明明還沒到她,但她擠過來,雖然有人有意見,但沒有人跟她吵。這女人是他們村出了名的潑婦,沒有人吵得她贏,所以大家也不掙紮了,懶得浪費口舌。
“大娘!還沒到你吧?”沈世傑可不慣著這種人。
“是到我了呀!你問問他們。”
沈世傑無語,碰上這種人。
村裡還是有人怕這潑婦惹惱了人家,到時候不收他們村的,豈不是大家都遭殃?
於是,有人開口道“李嬸,你還是好好排隊吧!你這樣胡鬨,人家老板不喜歡你家的東西,我看你怎麼辦?”
現在,全村人都知道,這群年輕人就是財神爺、送財童子。
這要是將財神爺、送財童子惹發火,將人給氣走,全村人都不會放過她呀!
此話一出,胖女人愣了愣。
這回,她不敢吵了,乖乖退回去。
吵架她不怕,但真怕如同剛才那家夥所說,沈世傑他們不收她的東西,那真是哭都沒眼淚。
“這就對了嘛!大家一個個來。”沈世傑說道。
下一個人,是個看起來老實巴交的男人,滿臉的皺紋,好像經曆了很多風霜。這樣的形象,是以前很多老農民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