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乾什麼?這麼多人。”沈世傑開口道。
大家放眼望去,就看到前麵有一大群人,而且還越聚越多,時不時傳出來驚呼聲。
“可能是有明星吧!”馬漢飛聳了聳肩。
“不是說你們港島不追星的嗎?”
馬漢飛“你聽誰說的?”
港島追星可能沒有內地那麼瘋狂,但也絕對不少。至於有人說港島老一輩明星在街上吃飯、散步都沒有人圍觀。
那是因為老一輩在港島的名氣沒那麼大了。
“網上說的呀!”沈世傑。
馬漢飛無語。
“網上的東西,能信多少?信不信,前麵很可能還是棒子那邊的明星,賤骨頭還是很多的。”馬漢飛很無奈地說道。
“正常,賤骨頭在什麼地方都有。”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一點,放在全世界似乎都是適用的。
港島本土的明星,在港島沒那麼火,反而像棒子等,在這裡有點吃香。現在還好點,韓流已經減弱了很多。
其實,也從側麵反映出一個事實港島本土的娛樂行業正走向衰落。
曾幾何時,港島娛樂可謂是吊打韓娛等。
東方好萊塢的稱號,不是白來的。
尤其是楚健他們現在所在的地方——“荷裡活”,正是好萊塢的譯名。
大家也知道,娛樂業最好的體現就是電影產業。
在嘉禾、新藝城和邵氏的彼此較量下,港島電影產業自80年代初期開始,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呈現蓬勃的生機,電影製作產量和整體電影製造鏈條工業也被推向高峰。
單純以電影作品數量計算,當時的美國和阿三是位列世界前兩位的電影工業王國。
不過,阿三寶萊塢更多以內銷為主,還未走向世界,所以港島的電影成績領先一籌,位居全球第二,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好萊塢”。
那時候,棒子的娛樂業隻是個小卡拉米。
從港片的本土票房和外埠票房收入看,可以清晰看到港片的收入占比,在黃金期的90年代,外埠市場非常穩健。
出口需求之下,港片在黃金期拍電影已經進入流水化製作,很多電影甚至幾天就可以完工進入後期製作流程。
電影工業成型早,加上出口市場廣闊,港島電影蓬勃發展。
總得來說,80年代到90年代,可以說港島電影不僅在製作水平上得到大幅提升,進入標準化電影製作軌道,同時類型片也百花齊放。從動作、武俠、喜劇、暴力美學到文藝,港島電影百花齊放,80年代迎來真正巔峰期。
然而,港片早就不行了。
很多港島明星都將事業重心轉移到內地,如此一來,更加加劇了港島娛樂產業的沒落。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外來的韓娛開始在港島作威作福。
楚健他們也湊過去。
果然發現裡麵是拍攝節目,“思密達、思密達”地說著,吵得要死。周圍,全都是激動的腦殘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