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回到,叻哥碰到了鄰居,打招呼。
“王太,又帶孩子過鵬城打呀?”
楚健等人一聽,都哭笑不得。
看來,網絡上那些事不是傳聞。
對某些港島的孩子來說,可能鵬城已經成了不折不扣的“童年陰影”,基本就相當於成年人眼中的緬甸。
雖然段子被傳得有些離譜,但話說回來,港島在保護孩子方麵確實做得很嚴苛,以至於真的有家長曾因打孩子被送進了監獄。
在避免訴諸暴力的情況下,幫孩子養成敬畏之心,鵬城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實際上,現在內地也有很多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想當年,80、90後,哪個不是被打大的?根本不存在什麼體罰的說法,在學校違反紀律,不好好學習,調皮搗蛋等,就準備接受老師的“愛”吧!
現如今,老師稍微吼一聲,有些孩子就受不了,家長開始跟老師鬨。
因此,也不要怪現在老師不負責任。
你讓人家怎麼負責任?稍微上點力道,你就說人家虐待學生等等,誰不怕呀?
“是呀!這小子不聽話。”那位貴婦開口道。
看她的樣子,應該是氣得不輕,但還是忍住沒動手。得過了關才能打,必須要讓這小子體驗、體驗“母愛”才行。
兩人稍微聊了兩句,就告辭了。
叻哥住在彆墅,彆墅裝飾得很豪華,大大的庭院可供寵物跑步和娛樂,玻璃幕牆和鐵藝裝飾看起來很貴。
他老婆外出玩了,所以家裡稍微有點冷清,也難怪叻哥帶大家在外麵吃。
剛回到家,叻哥讓大家隨便坐,他就接到朋友的電話,邀他出去踢球,被他拒絕了,表示家裡來了客人。
看得出,叻哥是真的喜歡足球。
可惜,中國的足球不爭氣。
用網友們的一句話來說高俅退役後,中國足球一千多年沒緩過勁來。
當然,宋代的時候,足球還叫蹴鞠。
蹴鞠二字,蹴為踢、鞠為球,蹴鞠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踢球。
關於蹴鞠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相傳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利用蹴鞠來訓練士兵的傳說,不過真實性有待考證。
作為一項活動,蹴鞠最早見於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戰國策·齊策》記載“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此外,《史記·蘇秦列傳》中也有關於蹴鞠的相關記載“臨淄城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其民無不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為樂……”
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蹴鞠的專業書籍《蹴鞠二十五篇》,堪稱曆史上第一本“足球競賽手冊”。
到了唐朝,可能是由於邊患已平的原因,蹴鞠慢慢褪去了軍事色彩開始向娛樂方向發展。
唐朝的蹴鞠在製作工藝和材質上有了很大改進,之前的蹴鞠是實心的,踢起來不但笨重而且運動軌跡極不規則。
不僅如此,唐朝時,人們改用皮革縫成圓形球殼,並在內部放置動物膀胱用氣充滿,使之成為充氣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