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看,楚健他們還看到外國人擺攤。
一個胡子拉碴的中年白人。
雖然是白人,但會說中文,說得甚至比楚健和沈世傑都要好。而且,不止是普通話,粵語同樣切換自如,口音純正。
這把楚健他們都看呆了。
“好家夥!到底他是中國人,還是我們是?”這中國話說得也太6了吧?沈世傑難以置信。
馬漢飛走過去,拿起一件銀器。這種銀器,典型的西方藝術品。
“老板,這是法國的高腳酒杯,貴族的東西。”白人攤主告訴馬漢飛。
馬漢飛好奇“老板,你哪裡人?”
“我地地道道的港島人。”
馬漢飛“……”
不是。
你是地地道道的港島人,那我是什麼?
馬漢飛差點自我懷疑了。
楚健頓時忍不住笑了出來。
白人攤主立即掏出自己的身份證“你們看。”
他出生就在港島,在這裡長大,說是地地道道的港島人,倒也沒有錯。他的祖上來自法國,英國佬將港島占領,他祖上來這做生意,最後定居下來。
楚健他們瞄了眼。
行吧!還真是港島人。
“這高腳杯,是我家祖傳的。”他補充。
李源無語,乾古玩這行的,好像都很喜歡說什麼祖傳的。
“這麼說,你祖上還是法國貴族呀!”沈世傑笑道。
東西是貴族的,楚健他們並不懷疑。
因為他們知道,在西方社會,長期以來,無論是何種政體及統治階級,都對白銀及銀器持壟斷專營態度,眾多銀器都曾為曆代帝王的專用品。
銀器是社會地位的象征,早期大量高質量的銀器均屬於社會上層及貴族使用。
西方使用銀器有著相當悠久的曆史,德國、瑞士、法國、英國都曾發現了公元前人類使用的銀製品。
公元四、五世紀時,除了古典造型與製作方法外,西方開始將鍍金和烏銀鑲嵌技術廣泛地用於裝飾銀器。
白人攤主黃強“誰祖上還沒闊過呢?”
沒錯!這人甚至是中國的名字。
“這高腳杯,很古典嘛!”馬漢飛說道。
標準的高腳杯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最上端為盛放液體的杯,中間部分是瘦而優雅、形式多樣的莖,以及用於平衡整個形體的圓形底座。
無論杯的造型以及莖部的裝飾和顏色如何變化,三者不變的關係始終定義著高腳杯的準則。
高腳杯的形式起源於歐洲和東方黑暗世紀時期站立不穩的“無腳酒杯”。
據說,當時是為了回應飲酒器始終不離手直到喝完為止的這樣一種社會要求而產生的,圓錐的造型源自動物角,但因為沒有底座,因此注入液體後任何試圖放下酒杯的做法都會導致液體的流出。
這一形式後來被威尼斯人繼承,但為了迎合一係列新的社會時尚,必須在功能上可以平穩站立,因此將杯置於莖和足上的做法成為了一個備受啟迪的決策,由此創造了經典的高腳杯形式,從本質上一直延續至今。
大家平時看到的高腳杯,基本上都是玻璃的,銀的很少。
在以前西方,銀普通人很難接觸到,基本上被上流社會壟斷。
大家會發現,西方的上流社會非常喜歡用銀質的東西,從日常用品,到各種餐具等,基本上都是。
“哥特式風格,的確有點曆史。”楚健點評道。
彆說李源和彩英等不懂行的人,就連白人攤主自己都愣了愣,顯然沒聽過這個名詞。
沈世傑也不太確定“哥特式風格是一種藝術風格吧?”
楚健點頭“是呀!源於西歐的日耳曼部族,始於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至14世紀末期其風格逐漸大眾化和自然化。
它的主要特征為陰森、詭異、神秘、恐怖等,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等各個藝術領域。”
哥特式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複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作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裝扮、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
就像眼前的這個高腳杯,杯身上的浮雕圖案就有城堡、蝙蝠,以及十字架等。
看得出,這件高腳杯確實是有些藝術含量的,製造的工藝頗為了得。
“而且,這件高腳杯,應該不是貴族的物品,大概率是宗教用品,還不錯。”楚健補充道。
白人攤主“……”
這就有點打臉了。
畢竟自己剛才還說,這是自己祖傳的。
總不能說自己祖上是什麼教堂、聖母院的人吧?
當然,現在基督新教是允許結婚的,包括神父、修女、修士、各式主教、教皇等。
“大哥,這怎麼賣?”馬漢飛問道。
既然人家都說自己是中國人,那他就直接喊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