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東西,那應該挺值錢吧?”阿武問道。
他雖然沒去過首都,沒去過故宮,但也知道故宮是以前皇帝住的地方,一磚一瓦都特彆珍貴。
這塊牌匾,可以說是門麵了吧?相當於一家店的招牌,無論是用料,還是做工,應該都是一流的才對。
那麼,大概率不會太差。
馬漢飛笑道:“故宮的牌匾之一,自然值錢呀!”
大家都知道,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故宮的每一根梁柱都蘊含著驚人的智慧與奇跡。
故宮始建於永樂大帝朱棣,他在靖難之役中成功登上皇位後,便開始了一項宏大的工程——在北平興建新的皇宮。
要建造一座能夠傳世的皇宮,僅有宏偉的設計是遠遠不夠的。朱棣深知,建築的靈魂在於材料。因此,他派遣中央大員到全國各地,尋找最優質的建築材料。
在所有的建築材料中,木材無疑是最重要的。故宮所用的木料主要有三種:楠木、杉木和檜木,其中以楠木為主,尤其是金絲楠木。
“這是金絲楠木做的,金絲楠木知道嗎?”沈世傑問阿武。
阿武等人點頭:“聽說過。”
但他不認得金絲楠木,否則也不至於這麼一塊寶貝一直放在家裡的雜物間了。
金絲楠木被譽為"木中之王",它具有獨特的性質:色澤淡雅、質地堅硬密致、紋理優美勻整、質地溫潤柔和。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收縮性小、難燃、不撓不裂、耐濕不腐、有幽香等特點。這些特性使得金絲楠木成為古代木建築的不二之選。
據說,金絲楠木的生長周期極其緩慢,至少需要200年以上才能成為棟梁之材。
當年,朱棣為了獲得足夠的金絲楠木,可以說是不惜代價,派出不少大官,前往雲貴川等地,甚至強征了十萬百姓,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深山老林。
提到故宮的修建,越猴有話要說,說紫禁城是他們建的。
越猴的導遊、媒體甚至民眾紛紛宣稱,紫禁城的設計與建造是越南工匠,尤其是阮安的功勞。
這就挺扯的。
當年,朱棣為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從全國範圍內征調了大量的工匠,交趾工匠也在其中。
交趾,即今天越南的北部,當時是明朝的屬地,明朝在永樂年間設立了承宣布政使司,直接管轄這個地區。
因此,交趾的工匠並非“外籍勞工”,而是明朝統治下的工匠群體之一。
交趾工匠雖然參與了工程,但在整個龐大的建設隊伍中,他們的比例非常有限。
不可否認的是,在所有參與紫禁城建設的交趾工匠中,最為知名的當屬阮安。
阮安的貢獻不可忽視,他的確為紫禁城和京城的設計與施工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後續的城樓和河道工程中,阮安的領導能力得到進一步體現。
儘管阮安在紫禁城的建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並不能單獨被稱為“越南人”,因為當時的交趾是明朝的屬地,阮安和其他交趾工匠同樣是明朝的臣民。
所以,稱紫禁城是由越南人建造的,這種說法完全是越猴自己臉上貼金。
就連阮安自己都不敢說這種話,現在的越猴怎麼敢說的?
實際上,越猴通過強調自己祖先的貢獻,來凸顯其在中國曆史中的重要性。
這種現象背後反映了越猴文化自我認同的複雜性,越猴希望通過這種曆史敘述,來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越南這個國家是個矛盾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