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來的?”
東西有點發黃,表麵還磨損得厲害,像是一塊石頭打磨成的,長條形,上尖下方。
“玉圭,現在很少見了。”馬漢飛說道。
“玉?這是玉?”李智開驚訝。
這樣要是玉的話,玉質也太差了吧?肯定不值錢。
當然,這是楚哥選的,他那句“不值錢”沒有說出口。
“很早以前的玉,是這樣的啦!”沈世傑也說道。
他告訴李智開等人,玉圭是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形製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
“周墓裡麵,就經常能發現這種東西。”
戰國以後圭在社會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製、點綴朝廷的威儀時曾製造過,但絕大多數沒有流傳下來。今日所見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戰國的作品。
“這種比較少造假。”沈世傑補充道。
圭的形製特點因時代不同、種類相異而存在較大的差彆,新石器時代的“玉圭”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真正的圭。
這種長條形、平首帶穿的玉器多見於龍山文化,以素麵為多,少數在下端飾有陰線弦紋,精美者刻有獸麵紋。
楚健:“真正的玉圭見於商代,有兩種形式,一種平首,圭身飾雙鉤弦紋,另一種尖首平端,近似後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麵,尺寸一般長15至20厘米。”
“所以,這是商朝的物品嗎?”
根據楚哥他們的講述,李智開已經大概猜測出這件玉圭的年代了。
沈世傑點頭:“應該是。如果這件玉圭的品相好,至少值十來萬,甚至幾十萬。”
現在嘛!
不好說了。
楚健拿過玉圭,上下一扯,玉圭好像滑蓋手機一樣,竟然分開了,而裡麵刻滿了大家看不懂的文字。
字體有點小,密密麻麻的。
沈世傑和馬漢飛頓時倒吸了口氣。
文物這種東西,有字和沒有字,價值天差地彆。尤其是商周時期的,可謂是一字值千金。像這麼多字的,他們僅在那些青銅鼎見過。
如此多字的青銅鼎,無一例外是國寶中的國寶。
“這還是玉圭嗎?”
馬漢飛也搖頭,不知道怎麼定義這玩意了。
他知道,玉圭是有等級的,但也沒記載過這種玉圭呀!
比如周朝,周天子為便於統治,命令諸侯定期朝覲,以便稟承周王室的旨意。為表示他們身份等級的高低,周天子賜給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覲時持於手中,作為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征。
通過不同尺寸的圭,顯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級;同時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稱: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
這也顯示了周室安邦理國的信念。
沈世傑掏出放大鏡,看了一會,讚歎連連。
太精彩了。
他說呢!
楚哥怎麼會看上這玩意,原來是彆有洞天。
“嗯?合不上去了。”沈世傑說道。他也不敢太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