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收到的那香薰,沈世傑給出估價,七八十萬的樣子。
儘管村長已經去通知村民,告訴他們,人家老板隻收華人留下的東西,但村民還是把自己認為有點曆史的東西都搬過來。
很快,村裡就形成了一個小集市,村民都是攤主,顧客隻有楚健等少數幾人,讓人哭笑不得。
“老板,看看我家的。”
楚健聞聲看去,東西一大堆,破桌子都搬出來了。
稍微值點錢的,是一件漆器。
沈世傑走過去,他也一眼發現了那件漆器,拿起漆器,觀察了一會。
“這件漆器還行,但似乎不是我們國內的。”沈世傑說道。
李維開口道:“緬國傳統工藝品之一,我見過很多,不太值錢。”
由於緬國的陶瓷器生產技術相對落後,而大漆材料來源的樹木資源豐富,漆器自然成為了陶瓷的替代品,尤其是在上層社會。
儘管普通民眾仍使用粗陶或其他木製品,但漆器在緬國的地位不容小覷。
作為生活在這個國家十幾年的李維,他知道,這種漆器如今不僅是國禮,更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象征。
他聽說,一些傳統的手工作坊依然保留著千年前的製作方式,每一個漆器的製作至少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
楚健沒有上手,在邊上點評兩句:“緬國的漆器,技術上已經挺成熟了,工藝也還不錯,但跟我們國內的漆器相比,還是差很遠,價格要低很多。”
在緬國,從和尚化緣用的缽,到普通人家中用的碗;從女性梳妝台上的化妝盒,到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畫,都有可能是傳統漆器。
李維補充:“他們漆器所用的漆料和其他顏料都是純天然的,用我老婆的話來說,使用高質量的漆器碗勺,不會影響健康。”
相反,用漆器的碗吃飯,飯更香;用漆器水杯喝水,水更甜。
當然了,這是不是他們緬國人自己的錯覺,就不得而知了。
在李維看來,漆器所用的材料雖然都是純天然的,可難道就一定安全嗎?大自然很多東西都有毒的,尤其是在雨林中。
漆料大部分來源於植物的汁液,能保證沒有毒?
就算最初是沒毒的,能保證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有毒的物質?
反正李維對那些說法嗤之以鼻,自己家裡用的碗,裝菜的盤子等,從來都不用漆器。他的心裡,漆料就是化學物品。
楚健善意提醒:“漆器類,最好還是不要拿來裝熱食物。”
說回沈世傑手中的那件漆器。
漆器上麵的圖案簡潔,既有佛教色彩,又有自然特色,極富民族風格。
“罷了,買回去當留念物吧!”沈世傑看那婦女滿臉期待的目光,有些不忍。
他開了個價,婦女原本是要答應的。
就在這時,她兒子從不遠跑來阻止,獅子大開口,價格翻十多倍,要兩千萬緬幣,否則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