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石質是否潔淨、細潤。以紅色集中、麵積大、鮮豔純淨,並深透石中的為上,紅色分散,呈點塊狀,顏色發紫或發淺的為次。
質地細膩,潔瑩如玉,半透明,以羊脂凍為上,烏凍次之。全紅而通靈的稱"大紅袍",黑白地與雞血三色者稱"劉關張"。
“劉關張又是什麼?”
李維記憶中,劉關張就是指劉備、關羽和張飛吧?他們跟雞血石有什麼牽扯?
“劉關張雞血石是雞血石品種之一,也稱朱砂凍雞血石。以紫黑色或灰黑色為主,並常伴黃、白色。黃、白色代表劉備,紅色代表關羽,黑色代表張飛。”
沈世傑以眼前的這枚八麵印章來講,從石質看三色分界清晰,中間不帶雜色,三色在石中的比例大致相當,且協調搭配,古樸典雅,極具觀賞價值。
“這種雞血石是雞血石中的珍品,多產於昌化老坑紅硐,現資源接近枯竭,已極為難得。
隻是不知道,這枚印章是誰的。”沈世傑看過,有一麵刻著“子安”兩個字。
他猜測,“子安”應該是印章主人的字。
我們都知道,古人不僅有姓名,還有字。
古代人很講究尊卑有序,直呼其名在社交場合顯得不夠尊重,有點唐突。朋友之間、下屬對上司、學生對老師,都會用“字”來稱呼對方。
在古代,姓名通常由父親或祖父慎重地選取,蘊含著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一旦確定,這個名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成為正式場合和官府文書中的必備稱謂。
而“字”,“字以表德”,則是古人在成年之後精心選取的,旨在進一步闡釋和豐富名的內涵。與名相比,字更注重表達個人的品德、誌向或特殊才能。
說到古人的“字”,那還得說兩句古人的“號”。
與名和字相比,號更加個性化和自由。
它可以由自己取,也可以由他人賜予,用以表達個人的情懷、誌趣或理想。號不受家族、宗法、禮儀等束縛,可以完全根據個人的喜好來選擇。
因此,號往往富有詩意和想象力,成為古代文人表達自我和追求獨特風格的一種方式。
名、字、號作為古代姓名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個體的身份與特點,更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
“子安應該是古人的字吧?就不知道是誰的。”
古人叫“子安”的不要太多,其中不乏名人,比如寫《水滸傳》的施耐庵等,沈世傑不敢確定是誰。
楚健點頭:“應該是。”
再看其他印麵,有“侍讀”、“參軍”等。
不用說,這些肯定是官職。
“侍讀”為帝王、皇子講學之官。其職務與侍讀學士略同,然級彆較其為低。
唐代開始,就有侍讀這個官職,一直到清朝。清朝在內閣置侍讀學士與侍講學士。地位及職掌與翰林官不相上下。
“參軍”則是起源於東漢時期的"參軍事"職務,主要職責是輔佐主官處理軍務或行政事務,在不同曆史時期職權與地位有所變化。?
喜歡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請大家收藏:()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