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嚴華是想直接微信轉賬的,但被他大哥阻止。
“彆轉賬,那不是給人留證據嗎?你拿現金去,抽屜有。”
他大哥還是蠻謹慎小心的。
嚴華去拿現金,顧不上一會吃飯,就往外麵走。
“這些老銀錠那麼貴的嗎?”嚴輝忍不住問道。
按理說,清代遺留下來的銀兩應該不少,不應該是物以稀為貴的嗎?
“不是所有銀錠都那麼值錢,這種有文字的比較特殊。剛才楚哥說了,這是關稅銀,而且還是砝碼錠,上麵的文字,記錄了珍貴信息。”沈世傑跟他說。
接著,他又告訴嚴華兄弟,在市場上,一枚明代的50兩銀錠可以賣到三四萬元,而清代的銀錠,即便是最小的,價格達到百元左右。
這才是比較正常的老銀兩價格。
“那些珍貴的官鑄銀錠精品,才是成為收藏家們爭相追捧的珍寶。
你這一塊還不算最貴的,最貴的是明萬曆二十七年武岡州一百兩,拍出過接近四百萬人民幣的高價。”沈世傑補充。
明清時期,我國銀錠的鑄造、使用和流通達到了鼎盛階段,銀錠還有官鑄和私鑄之分,前者在側麵鑄有重量銘文,並帶有銀局名,如“厘金局”、“官錢局”等,而後者則主要刻有私銀錢號的名稱。
官鑄銀錠因稀有和曆史意義,收藏價值遠高於私鑄銀錠,成為收藏熱門。
很明顯,眼前的這一塊,就是官鑄銀錠,所以價格比較高。
嚴輝拿過那塊銀兩,看了眼,不解:“官鑄銀錠,品質也這麼差的嗎?跟蛀了蟲一樣,啃得到處都是小洞。”
楚健笑道:“老銀錠就是這樣的,以前的鑄造工藝確實差了點。”
他表示,真正的白銀色澤白潤且沉穩,銀錠中的氣孔會散發出金黃色的多彩寶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銀錠會自然生成一層銀鏽和包漿,這層銀鏽和包漿的顏色多為灰色或灰褐色,且色澤溫潤。
“有字和沒有字的銀兩,價值可謂天差地彆。”
銀錠銘文,作為鑄造時的必要記錄,包含了豐富的時間、地點、用途、成色及工匠信息。
“這些銘文不僅見證了銀錠的鑄造過程,更與當時的貨幣經濟緊密相連。通過研究曆代銀錠銘文的特點,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各個曆史時期貨幣經濟的發展狀況。”
此時,不遠處的工地上,五名工人正停下來喝水休息,就看到東家走過來,幾人趕緊起身乾活。
“劉師傅,老陳、何叔、剛哥、小吳,你們先過來,說點事。”嚴華招手道。
劉師傅幾人相視一眼,感覺東家不是來監工的,便放下手裡的工具,湊過去。
“阿華,什麼事呀?”跟嚴華比較熟的何叔開口問道。
“昨天我們不是挖到些東西的?除了你們,應該沒其他人看到吧?”嚴華壓低聲音。
何叔等人再次相視一眼,都點頭:“就我們幾個,沒彆人了。怎麼樣?那些東西值錢嗎?”
最後,還開玩笑:“要是發了財,記得請客呀!”
“請客是小事,來,一人五千塊,大家知道怎麼做啦!”
劉師傅等人又驚又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