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村長都看不下去了。
讓你讀書,你去放牛!
他隻好說道:“硯台!”
“沒錯!就是硯台。”嚴華連聲附和。
沒記錯的話,這是文房四寶之一吧?那肯定值錢。當然,具體還要看這方硯台是什麼年代的。
在嚴華看來,既然被稱為古董,應該是越老越值錢。
楚健點頭:“嗯!這是一方歙she)硯,與甘肅洮硯、廣東端硯、黃河澄泥硯齊名,合稱我國的四大名硯。”
其中,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而龍尾山則是大部分存世歙硯珍品的石料出產地。
歙石色青黑,細潤如玉,發墨如泛油,磨墨無聲,不損筆毫。
楚健告訴在場的劉村長等人,漢、晉時期已有歙硯問世,至唐代名聲日盛。開元以後,龍尾硯石被發現,歙硯更為世所珍重。
根據《歙硯譜》記載,在開元年間,一位葉姓獵戶偶然闖入龍尾山。
獵戶發現這裡的壘石宛如城堡,每一塊都晶瑩剔透如美玉。獵戶心動之下,拾起一塊石頭帶回了家。
回家後,獵戶突發奇想,將這塊石頭雕琢成硯台。後經其孫子之手,這塊硯台輾轉賣給了縣令。縣令初見此硯,隻覺樸實無華,便請來匠人對其通體雕刻精美紋飾。
從這以後,歙硯的名氣就打響了。
而南唐後主李煜視歙硯為“天下冠”,在歙州設置了“硯務”,擢硯工李少微為“硯務官”,歙硯的身價從此扶搖直上。
“宋代歙硯發展很快,品種增多,精硯不斷湧現,其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從元末至清初未見有官方開采歙石的記載,歙硯製作隻是維持殘局。
我沒看錯的話,這是一方宋代的歙硯。”楚健繼續說道。
毫無疑問,歙硯的鼎盛時期無疑是在宋朝。
曾經歙縣出土的十七方宋代歙硯便足以證明這一點。這些硯台工藝精湛,無不展現出匠人的巧思妙想。
“宋代那麼久遠的?豈不是上千年了?那應該很值錢。”嚴華一驚一乍的。
他是學渣不假,但唐宋元明清他還是清楚的,距離現在,應該是有一千年。上千年的古董,他覺得不會差到哪裡去。
再說了,剛才楚哥不也說了,這是四大名硯中的歙硯。
那麼,其價值應該更上一層樓。
胡老漢緊張地看向楚健。
搞不好,今天他家真的要脫掉貧困戶的帽子。
“還是那把刀的毛病,明白嗎?”楚健跟他們說道。
大家才反應過來,是呀!這玩意被你當成磨刀石,被磨掉了一大塊。
想到這裡,劉村長和嚴華都同情地看了眼胡老漢:真是沒有發財的命!
胡老漢懊悔得腸子都青了。曾經有兩場富貴擺在他麵前,兩場呀!他不懂珍惜,或者說他有眼不識寶,錯過了。
都跟他擦肩而過。
沒有心臟病的胡老漢都感覺自己要心梗發作。
“老人家,不必如此!雖然價值打了折扣,但並非一文不值。好在這硯台沒有磨上麵,而是磨底部。
原本價值百萬,現在十五萬左右吧!”楚健總結道。
硯台的側麵刻有銘文和紀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