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在影視劇中很少看到有人用銅元。
楚健笑道:“發行量是聽到的,至少超過一百億枚,說起銅元,很多人可能覺得它出現的時間會比銀元早,但其實它出現得比銀元要晚一些。
緒二十三年,禦史陳其璋覺得製錢不夠用,建議朝廷鑄造銅元來補充。這個想法很快得到了批準,光緒二十六年,廣東率先試鑄銅元。”
清朝的貨幣係統,官方雖然主打兩種貨幣:銀兩和製錢,但實際上有點亂。
就拿銀兩來說,成色和重量沒有統一標準,各省自己搞自己的,市場上你家的一兩銀子跟我家的不對付,交易起來麻煩得很。
而製錢,其實就是銅錢,一些人口中的通寶。
它雖然長得統一,但麵值太小,就有點像現在的硬幣,用起來也挺不方便。
西方的銀元一進來,清朝人瞬間開了眼界:原來貨幣還能這樣搞。
在閩粵兩地,大家對銀元的認可度高得不得了,直接把它當成日常交易的“硬通貨”。於是,清朝也想跟風搞自己的銀元。
然而,結果大家也知道,清朝的時候,國產銀元並不太成功。
也就有了後來的銅元。
從設計上看,銅元是參照港澳的銅幣改良的,正麵刻著“光緒元寶”幾個字,還有滿文“廣寶”。背麵則有龍紋和英文,寫著“廣東一仙”。
它的成分是紫銅為主,配以少量白鉛和點錫,重量是每枚二錢,標準化程度比製錢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多少?一百億枚?”在場的人一聽,都咋舌了。
沈世傑插話道:“準確一點說,是一百四十多億枚,實際上隻會比這個數據多,不會少。”
主要是因為銅元鑄造背後的利益鏈條讓各省鑄幣局樂此不疲,才導致這種局麵。
光緒三十一年,朝廷核算過,每鑄一枚銅元能賺二厘四毫,這在當時算是挺不錯的利潤了。
根據統計,從1900年到1905年這六年間,清朝全國共鑄造了125億枚銅元,其中湖北一省就占了三分之一,非常誇張。
那時候,湖北一天能鑄百萬枚銅元,年利潤達到77萬兩白銀。
而廣東,從光緒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全省盈利471萬兩白銀。
也正是如此,各省鑄幣局分得盆滿缽滿,自然不願停手。
嚴華等人目瞪口呆。
但認真一想,好像也沒什麼奇怪的,鑄幣向來利潤就很大,正是這樣,曆朝曆代都在打擊私造幣。
“最初的銅元定價是每百個換一銀元,從設計到定價都跟銀元掛鉤。但沒多久,這個價格體係就被調整了,改成了每元當製錢十文。
在實際流通中,銅元比製錢更受歡迎,不久之後,朝廷乾脆把銅元設為實幣,對銀元沒有強製比價,但對製錢卻定下了官方十比一的兌換比例。
隨著銅元的流通越來越廣,朝廷還推出了多種麵額的銅元,比如當一、當二、當五、當十、當二十的版本。
比如這一枚就是當二十的,屬於稀有品種。”楚健侃侃而談。
喜歡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請大家收藏:()頭號鑒寶師,老板娘絕色傾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