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成神!
此刻心懷疑惑的不僅是孔任等人,連百裡雲也是一頭霧水。
因為在他駁倒柳橙等人,強行下達射殺犯禁流民後,突然發現空間中的一切都停了下來。
百裡雲見狀,心中也是大驚。
他先前見柳橙等人皆無良策,而齊軍又在流民的掩護下逼近城池。
他知道再拖下去,不僅不能守住城池,而且還會讓身後的百姓受苦。
雖然這隻是一場考核,並不會真的有人因此喪身。
但百裡雲知道,若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不僅通不過仁山的考核,心境也會受損。
甚至還可能會境界跌落,終身難有寸進。
百裡雲此刻身負重任,自不願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所以當他見柳橙等人都無法可解時,突然想到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是考核他儒家之仁,而是要他找出能夠解決問題的仁。
因為根據考核的設置,柳橙等人皆已達到儒家子儒之境。
而百裡雲先前闖第一關遇到的那個靈力人,才不過化靈境。
由此可見,此關對應的難度應不會超過士儒的境界。
就算這題出的刁鑽,最多也就是達到師儒境,不可能連子儒境的柳橙等人,也毫無辦法。
百裡雲正是想到此點,才試探地發出了第一道軍令。
雖然中途有所阻礙,但是眾人都按照他的要求執行了,讓他覺得援兵入儒之法應是可行。
雖然兵家殺戮較重,但是其根本思想與儒家大致相同,都是以民為本。
因為武為止戈,戰就是為了不戰。
而且首部兵書孫子兵法,在始計篇、兵家五事中,第一條說的就是道。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這就是說行軍打仗,不僅是大王高興就好了,還要百姓也願意,而且能為了這場戰役不避生死。
這樣的戰役若不是有利於百姓,百姓又怎麼會支持呢?
同時兵家的選將五法,為智、信、仁、勇、嚴,又再次將仁列入其中。
可見兵家以殺求安,隻要能夠不忘仁心,就不會跌入魔道,自然也是仁人。
而且這種仁德,應比儒家現有的仁心更強大,也更有作用。
隨後他就發現第一條軍令有效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雖然流民在齊軍的威逼下,仍在屈膝前行,但是他們已有畏懼之心。
所以他又下了第二條指令,射殺前進一百步的流民。
因為流民進一百步,距離城池也就隻有兩百步左右,這已是他能容忍的極限。
若是再讓流民前進,齊軍的利箭也能射到城牆之上。
這樣就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枉死,而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隻要他不愛惜這所謂的仁義之名,隻要他敢射殺那些以仁義威逼他們的流民。
或許流民可憐,但是在這樣的戰亂之下,他們卻並不無辜。
因為在齊軍尚未逼迫他們攻城時,百裡雲就已派出輕騎去阻撓過。
當時就有不少人脫離了戰場,剩下的這些人都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之人。
而這次,百裡雲同樣也給了他們機會,因為他給的距離,隻要流民敢反抗,就會有一線生機。
但是若他們隻為一己之私,繼續前行。
那就是拋棄母國,忘了同胞,百裡雲自然也不會再憐惜他們。
百裡雲下達此令後,雖然心中無愧,卻也有些哀傷。
他本想親去城頭,觀察局勢,看是否還有變通之法,沒想到一切突然停了下來。
百裡雲在心中反複推演,覺得這個指令雖然和儒家傳統仁義相違背,但是卻是當前他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
不管重複多少次,他的決定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