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價值機製為基礎,追求的是發展,手段是對策。
博弈,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博弈經濟學就是不對稱經濟學,不對稱經濟學就是不和諧經濟學。
對策,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是絕對的。對策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就是和諧經濟學。
經濟不和諧的本質企業內外人和人、人和物的不協調、結構不合理。不和諧的根源人類新的實踐模式所要求的新的經濟學範式、新的經濟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同現有的經濟學範式、經濟模式、管理模式之間的不對稱。
和諧經濟學通過自覺反映社會經濟規律、建立新的經濟學範式,使經濟學範式同人類新的實踐模式相對稱、經濟活動模式同人類整體實踐模式相對稱,擺脫經濟學的困惑,走出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經濟協調有序發展。
和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什麼
完整的空間包括自然空間、社會空間與意識空間。
完整的空間理論包括空間的要素、結構與功能。
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和自然界的每一個領域一樣,也都有自己特定的空間。
宇宙空間和社會空間的關係,社會空間和某一曆史時期、某一區域空間的關係,是本質和現象、整體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關係。本質決定現象、整體製約部分、一般說明特殊。研究社會這一特定領域的空間、和諧社會這一特定的社會空間、和諧經濟這一特定的和諧社會的空間,必須以一般的空間理論為基礎。
和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五度空間觀
和諧經濟學的世界觀,是五度空間的世界觀。
傳統物理學的空間概念,就是立體三維空間。愛因斯坦相對論認為,空間和時間可以相互轉化,時間是空間的另一種方式,因而傳統的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成了四維空間。根據係統論,任何係統都是有層次的。這個層次不僅是傳統物理三維空間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層麵,而且狹義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質。它雖然隻有通過人的抽象思維來把握,然而卻是外界事物的客觀存在。同時,這種不同層次的本質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成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成為人們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維空間。因此,四維空間還應加上層次一維,任何真正的係統都是五度空間。這五度空間的任何一維都可以和其他四維相互轉化。作為事物本質的反映的人的意識空間或心理空間,本質上就屬於這五度空間中的第五度空間——層次空間,而且是高層次的層次空間(意識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層次,哲學思維的空間是最高層次的層次空間),它同物質世界的相互轉化,是五度空間相互轉化的具體表現。在此原理基礎上,和諧經濟學重新建構了“自然——經濟社會”統一係統的有序結構,使之符合人類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要求。
和諧經濟學的方法論,是五度空間的方法論。
和諧經濟學的方法是曆時性和層次性相統一的方法。在和諧的社會經濟係統中,經濟規律即是層次性的又是曆時性的;創造規律、全息規律、係統規律、統計規律是社會係統發展從宇觀到宏觀到微觀、從高層到低層的各個層次起主導作用的規律。隨著社會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去的低層次的規律逐步轉化為現在的高層次的規律。網絡空間(包括分度空間)作為宇宙這一複雜係統的結構,是五度空間的具體化;在和諧經濟學中,社會經濟網絡是為資源合理配置、資源共享、資源再生而進行的製度與技術安排,由信息流、人流、物質流網絡組成,其中,人流是核心,信息流是主導,物質流是基礎,人流、信息流、物質流三者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對稱與相互轉化的。
五度空間不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麵更係統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和結構。
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五度空間模式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相互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階段發展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彆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
和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對稱空間觀
宇宙是有序與無序、確定與不確定的統一。宇宙在爆發與膨脹時,是無序的。但這個無序中包含著質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質量和能量相互轉化定律。一個地方的熵減少,無序度增加,就是另一個地方的熵增加,無序度減少。熵本身是有規律的,宇宙是有序的,有序通過無序表現出來,無序包含著有序。從微觀來看是無序的、不確定的,從宏觀來看是有序的、確定的;從短期來看是無序的、不確定的,從長期來看是有序的、確定的。微觀與宏觀的區分是相對的,有序與無序、確定與不確定的區分也是相對的。基本粒子的世界表麵上看起來是無序的、不確定的,但從整體來看也是有序的、有規律可循的。
當我們取宇宙中的一個局部現象——弱相互作用為參照係進行考察時,宇稱是不守恒的。但弱相互作用下的不守恒,是局部的、微觀的、暫時的現象;由於這個不守恒本身是可重複的,所以從整體和長期來看,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也是守恒的;隻是這個守恒通過不守恒表現出來,守恒是本質,不守恒是現象。宇稱守恒是絕對的,不守恒是相對的。
宇宙對稱是絕對的,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規律是貫穿全息論、辯證論、係統論、控製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的核心規律。
以人類社會為參照係,意識和物質的對稱關係是宇宙的基本的對稱關係。
宇宙的發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有限到無限、從簡單到複雜;人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無限到有限、從複雜到簡單。這是一個對稱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介於上述對稱的兩極之間,本身也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和諧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和諧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
主體和客體、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主體和客體是社會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主體和客體的對稱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係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係統是否協調有序,將決定社會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係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
和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是創造空間觀
宇宙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創造的規律。宇宙是一個不斷從裂變到聚變、有限到無限、本質到現象的發展過程;社會是一個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相互創造,實現人和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自發到自覺、自覺性低到自覺性高的發展過程。社會發展以人的創造性為基礎,每個人都既是曆史的奴隸,又是曆史的主人。社會的發展是必然和偶然、自發和自覺、客觀規律性和自覺能動性的統一,是宇宙整體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
人的創造性活動由人的需求引起。人的需求是主體作為開放係統同外界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對稱要求。人的需求作為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力,本身是一個係統,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兩個基本層次。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不但需要物質刺激,而且需要精神刺激;需要一個使人能夠心情舒暢地創新→創造→創業的和諧環境。
在主體與客體、物質與精神的相互創造過程中,知識經濟→創業經濟→再生經濟→雙贏經濟→和諧經濟,和諧經濟學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曆史的必然性。和諧經濟學以創業經濟學為基礎、再生經濟學為核心、知識運營學為主導、創新經濟學為先導,其完美的結構是五度空間的“全息元”。
和諧經濟學是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與時俱進的經濟學。作為和諧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的五度空間觀—對稱空間觀—創造空間觀,是包含自然、社會、意識空間在內的完整的空間理論。以人類為參照係,經濟是社會的核心,社會是自然、社會、意識三大領域的核心。五度空間理論是空間理論的最新發展,和諧經濟學是五度空間理論的核心。建設和諧經濟、創立和諧經濟學,體現了五度空間理論的實踐意義。
和諧,是和諧經濟時代新的思維方式、新的行為方式、新的生活方式、人的新型素質。有人的和諧素質才有和諧的經濟,有和諧的經濟才有和諧的社會。用和諧來塑造人的新素質,用和諧來定義和諧經濟,用和諧經濟來整合新的經濟形態、催化新的經濟增長方式、規範新的經營模式,將使國民素質大大提高,企業和國家發揮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競爭力。
曆史的偶然性後麵隱藏著曆史的必然性,和諧經濟並非空穴來風,古今中外存在著大量和諧的經濟行為。中國古代的“管鮑之交”就是商場上和諧合作的典範。但要使和諧經濟由偶然拓展為必然,自發上升為自覺,局部擴大為整體,從屬轉化為主導,萌芽成長為大樹,必須靠理論的培植、整合、提升與催化。
這套《和諧經濟叢書》,由《和商製勝》、《和諧做人》、《和諧團隊》、《和諧合作》、《和諧經營》、《和諧生財》6本書組成,力求把理論創新和案例分析結合起來、學者的分析力度和暢銷書的編撰風格結合起來、和諧經濟學原理和企業家的操作模式結合起來;相互之間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主體到客體、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既體現和諧理論的邏輯進程,又體現和諧經濟的運作流程。
但願這套叢書能引領和諧、催化和諧、融入和諧,為和諧經濟搖旗呐喊,鳴鑼開道。
分配不隻在人間
商場不是戰場,並不意味著不要競爭;親兄弟明算帳,並不意味著商場無父子、無兄弟。以產權清晰為基礎,合作為主導,公平為核心,良性競爭為動力,完全可以把蛋糕做大,取得雙贏、多贏、共贏的結果。
應該把傳統經濟學中的資源優化配置概念,放到再生經濟中重新定位。必須把分配概念的外延由終端倒溯、延伸到過程和。所謂“和諧分配”,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優化配置是手段,優化再生才是目的。目的主導手段,並寓於手段之中,左右手段的動力、過程和方向。
必須吃著碗裡看著碗底,而不是吃著碗裡看著鍋裡。生產資料活了,生產資料也就成了生活資料;生活資料活了,生活資料也就成了生產資料。循環經濟,首先就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良性循環。再生經濟,通過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相互轉化,實現資源配置和再生的相互轉化。在和諧經濟、再生經濟中,再生產理論、人的生產和物的生產的兩種生產理論,被賦予科學的、豐富的、發展的、實在的內涵。
先把蛋糕做大再說。把蛋糕做大,重在、重在過程、重在參與。因此,必須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分享智慧、分享動力、分享情感、分享權力……團結就是力量,把蛋糕做大了,一切都好商量。
分配不僅是你多我少、此消彼長。必須把分配的視角轉移開來。分配不隻在人與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