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集 兵奪玄武_華夏真相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五十七集 兵奪玄武

第五十七集 兵奪玄武(2 / 2)

唐中宗不能違拗賢妻之意,詔命將李重福貶為均州刺史,並令州司派兵防守衛護。

洛州長史薛季昶見武三思依舊在朝,並受重用,私謂張柬之、敬暉道:二凶雖除,產、祿猶在。二公身為宰衡,斬草不去其根,則遇春風時雨終當複生,且蔓延不可複製矣。

二人不以為然道:大事已定,彼猶幾上之肉,有何能為?前者所誅已多,今新帝登位,不宜複加殺戮。

朝邑尉劉幽求亦道:二張雖死,武三思等尚在,公等若存婦人之仁,終無葬身之地。若不早圖,後悔無及。

二人誌得意滿,又皆不聽。二月十六日,中宗因兒婦親姻關係,複以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再次入閣拜相。次日又以武攸暨為司徒、封為定王。

上官婉兒為武則天所愛,百官表奏多令參決。中宗不舍,初拜婕妤,後拜昭儀,使專掌詔命,比之武皇太後時益加委信重用。

上官婉兒見武皇太後大樹已倒,為另尋靠山,竟與三思私通。又將武三思薦於韋後,得入韋後宮帷,一男二女混成一團。

武三思由此便得韋後寵愛,又可隨意出入禁中,中宗複加信用,每與其共議朝政。

這還不算,且使韋後與三思對弈雙陸,而自居旁為之點籌;且又以探視親女為名,屢次微服駕幸武三思府第,身邊隻帶三五個隨從而已。

監察禦史崔皎密奏:唐命初複,太後尚在,周之舊臣列居朝廷,複辟之心無一日或死。陛下奈何輕易私幸武氏府第,不察隱患?

中宗覽奏,不以為然。

崔皎見天子不理,複告之複唐五臣。張柬之亦有所悟,因而切諫道:太後革命之際,宗室諸李誅戮殆儘。今陛下反正,而武氏猶濫官爵,是抱虎而眠也,請損抑之!

中宗又不聽。張柬之撫床歎憤道:主上昔封英王,時稱勇烈,吾等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主上自誅,以張天子之威耳。今反庸怯如此,奈何!

自武後秉政五十年來,殺戮之多,冤獄之繁,不可勝紀。神龍再革,便屢頒大赦,漸平冤獄。中宗即位當日,便在張柬之等人建議下,詔命大赦天下,為周興等所枉者鹹令清雪,子女配沒者皆免,惟張易之黨不赦。

三月五日,中宗複特下製命,文明以來破家子孫皆複舊資蔭;蕭淑妃梟氏及王皇後蟒氏二族皆複舊姓;唯徐敬業、裴炎子孫不赦。

武三思忌恨五臣權重,便與韋後向中宗日夜進讒,謂張柬之及敬暉等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因即獻策,可封敬暉等人為王,罷其政事,明升暗降,外示尊寵功臣,內實奪其權。

中宗李顯從其二人所奏,遂於神龍元年五月十六日下詔,以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範為扶陽王、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皆罷知政事,賜以金帛鞍馬,隻令朔望上朝。又恐人心不服,製降諸武官爵:梁王武三思為德靜王、定王武攸暨為樂壽王,河內王武懿宗等十二人皆降為公。

然降爵為虛,知政為實。武三思下令複修武皇則天之政,自此大權儘歸武氏,距中宗複辟僅四月時間。同月,以豆盧欽望專為右仆射,不預朝政。

自後專拜仆射者,但示尊寵,而非宰相。

武則天晚年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其衰老。退位遷入上陽宮後,不再梳妝打扮,麵容憔悴。一次中宗李顯入見,為此大驚。

武皇對兒子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是要將天下托付。而張柬之等五賊卻貪求事功,將我劫掠至此,亦使一世英明,毀於一旦。

李顯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正因此事,使武三思等人寵用不衰。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卒於洛陽上陽宮,年八十二歲。遺製去除帝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後。

畫外音:神龍玄武門之變,雖雲廢周複唐,終是以母傳子,與改朝換代不同。況武則天臨終自願去除帝號,並與夫君高宗李治合葬乾陵,故此終唐之世,李氏曆代嗣君對此位武皇太後尊之不衰。執政五十載,稱帝十五年,並於死後複為唐朝國母,武則天實可謂天下惟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按下武皇天後駕崩,再說中宗李顯治國。

神龍元年冬,西域昭武九姓有使者來京,朝拜大唐上國。據說昭武九姓本為月氏部族,由粟特國分裂而成。月氏人原居祁連山北之昭武城今甘肅張掖西北),因受匈奴壓迫西徙,雜居今中亞之錫爾河之南至阿母河區域。其中康、安、曹、米、何、史、穆、漕、鈸汗、烏那曷、伐地十一部落諸國,皆以昭武為姓,故合稱“昭武九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唐初諸國都求內附,以抗大食,高宗分置諸都督府,以國王為都督。其它大小各國或冊立為州,由唐朝任命國王為當地州刺史。

安西大都護府成立,四鎮、九姓及八都督、十六府州均隸屬之。昭武九姓地處中亞,道遠阻隔,加以吐蕃、突厥為梗,來朝不依其時。

神龍元年,伊拉克總督哈嘉智遣將入侵九姓國,九姓東奔內附。

庭州都護遣使入奏,說突騎施部可汗烏質勒自遣子遮弩入見,歸附天朝以來,一直開疆拓土,至今領地東北與突厥默啜為鄰,西南與西域諸胡相接,東南至西州、庭州,以及斛瑟羅舊地,皆歸其所有。唐中宗聞奏,隻得承認其既成事實,乃詔封烏質勒為懷德郡王。

當時郭元振由涼州都督遷任安西大都護,與烏質勒推誠相處,融洽無間。烏質勒雖然雄心壯誌不減,此時已經年老,當年威風已是銳減。

適逢天降大雨雪,郭元振率數騎隨從冒雪來訪,親赴烏質勒牙帳與其議事,立於帳前沐雪共語。二人因交談甚歡,竟忘記天氣酷寒。

郭元振立於雪中足不移步,因仗身強氣壯,內功精湛,亦未覺天冷時久。談至傍晚,郭元振策馬踏冰返回營寨。

烏質勒拱手道彆,送出百餘步而回。甫入牙帳,被帳內熱氣一撲,便不由打個寒噤,登時跌倒,不能起身。原來不覺之間,已被寒氣浸入骨髓。

於是油儘燈枯,當夜病卒於帳中。親兵報予烏質勒長子娑葛,訴說郡王暴崩。娑葛聞說父死,便疑是被郭元振毒害,由是大怒,就此勒兵將攻唐營。

消息傳至唐營,副使解琬大驚,便勸主帥:娑葛來意不善,萬難抵敵。烏質勒猝死,大帥無以自明,枉死無益,不如趁夜逃去,複遣使再向娑葛說明其父死因,是為上策。

郭元振道:我以誠心待人,何所疑懼?且今深入寇庭,逃將安歸?

遂堅臥其營,若無其事。明日素服往吊烏質勒,恰好路遇娑葛引兵前來,於是從容上前相見,並問:驚聞我兄昨夜仙去,前來相吊,賢侄不在家治喪,至此何為?

娑葛不料郭元振竟敢孤身前來,遂疑父死與其無關,順口答道:侄必知叔父前來吊祭家父,為示恭敬,故前來迎接。

郭元振乃隨其進入牙帳,修吊贈祭,痛哭甚哀,並滯留牙帳數十日之久,襄助治理喪事。娑葛感其仁義,不但儘釋嫌疑,更遣使進獻良馬五千,駝二百頭,牛羊十餘萬具。

十二月二十八日,唐中宗下詔,以娑葛為慍鹿州都督,襲封懷德王。

神龍二年春正月,以吏部尚書李嶠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於惟謙同平章事。更下製命:太平、長安、安樂、宜城、新都、定安、金城公主,並許開府,設置官屬。

字幕:太平公主乃高宗之女,武後所生;長寧公主乃中宗之女,韋後所生;安樂公主亦中宗之女,韋後所生;宜城、新都、定安三公主亦中宗之女,非皇後所生。金城公主乃章懷太子之孫,雍王李守禮之女,以將出嫁吐蕃,特置司馬。

當時張柬之等五王雖罷政事,然仍居京城,每於朔望之日入朝。武三思等人不自安,必欲儘出之於外。因先奏請將敬暉、桓彥範、袁恕己貶出京師,分彆出為滑、洺、豫三州刺史。複將崔玄暐貶為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又改任梁州刺史。

張柬之自請返歸襄州養病,中宗從其所奏,使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給以全俸。

神龍二年三月,複左遷敬暉為朗州刺史、桓彥範為毫州刺史、袁恕己為郢州刺史、崔玄暐為均州刺史。更以刑部尚書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並敘入皇後宗族家譜。

因此之故,韋巨源便成皇後心腹重臣。

中宗複位,佛道雙舉。

神龍二年春,詔命將慧範法師等九名僧人並加封五品官階,賜爵郡、縣公;又將史崇恩等三名道士亦加五品階,除任國子祭酒、同正等職;佛門居士葉靜能加封金紫光祿大夫。

和尚道士齊聚朝堂,位列縉紳,可謂是千古奇觀。

更選左、右台及內外五品官二十人,要求識治道、無屈撓者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撫民,薦賢審獄重任,每二年一換,按其功過而升降進退。

十道巡察使中,有易州刺史薑師度、禮部員外郎馬懷素、殿中侍禦史源乾曜、監察禦史盧懷慎、衛尉少卿李傑等一眾名士,皆都入選參預其事。

中書令韋安石罷為戶部尚書;戶部尚書蘇瑰升為侍中、西京留守。

安東都護唐休璟,於神龍革命後便被征回朝中,進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又加特進、尚書右仆射。

當時河北之地水災爆發,唐休璟兩次上表朝廷,請求引咎辭職,未被允許。不久改任中書令、京師留守、又加檢校吏部尚書,進封宋國公。

神龍二年,唐休璟上書要求致仕退休,中宗因其年過八十,下詔準奏。未料唐休璟隻是虛辭以讓,其實不願引退,更為求加官進爵;未料一奏便準,由此弄巧成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又說少府監丞宋之問,當初及弟兗州司倉宋之遜皆坐附會張易之,被貶嶺南蠻荒之地。因難耐彼處荒寂,兄弟二人就便逃歸東都;宋之問藏在好友張仲之家中,宋之遜匿於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府內。

王同皎身為光複李唐功臣,疾恨武三思及韋後弄權,每與張仲之、祖延慶、周憬等好友言及,輒必切齒痛罵。宋之遜每於簾後廊下聞之,便將此事複告於兄長宋之問。

宋之問笑道:隻說我兄弟再無出頭之日,未料如今大功從天而降,複又柳暗花明。王同皎,此全是你自尋死路,則休怪某恩將仇報!

於是便寫成一書,並將好友張仲之等人姓名羅列其上,遣弟子宋曇及外甥校書郎李悛,另有好友撫州司倉冉祖雍,偷向武三思告發王同皎謀反,欲以此立功自贖。

冉祖雍乃夔州雲安人,名士冉實之子,進士及第。向與宋之問及王同皎交好,但官場蹭蹬,不得遷升。此時因受宋之問指使,更為求升官發財,故此自願隨從宋曇自首告密。

武三思見書大怒,因唆使宋曇、李悛、冉祖雍投書銅匭密告:王同皎與張仲之、祖延慶、周憬相互勾結,潛結壯士刺客,欲謀殺德靜王武三思,繼而勒兵詣闕,欲廢皇後。

中宗覽其密奏,不由大驚,便命禦史大夫李承嘉、監察禦史姚紹之按察,楊再思、李嶠、韋巨源參驗此案。

李承嘉等既奉聖旨,又有告密書為憑,便即順藤摸瓜,先密捕張仲之及祖延慶,鞠審其與王同皎通謀造反情狀。

張仲之實乃一介文人,未通官場羅織門道,卻不否認謀反之罪,隻侃侃而談武三思諸項不法罪狀。事連宮帷內幕,至其與當今皇後奸情之事,亦皆抖落出來。

祖延慶向與王同皎交好,並娶宋之問表妹為妻,此時未料反被姻親所賣,更無彆說。

當時李承嘉、姚紹之、楊再思、李嶠、韋巨源俱都列坐公堂,及聞張仲之大說宮闈秘事,楊再思、韋巨源急忙將頭一低,假作睡著不聽;李嶠與姚紹之卻將驚堂木拍得山響,急命將其反手綁縛,送入監獄。張仲之被推送下堂之時,兀自駐足還顧,暢言不已。

姚紹之怒道:此賊滿嘴胡浸,還不與我加力撾之!

獄吏於是掄起大棒便打,擊折其臂。

張仲之大呼道:宋之問,背恩忘義之賊!你今負我,死後亦當訟之於天帝!

眾審官便依武三思指使,將王同皎等人俱都拿捕到案,定成謀反之罪,呈報天子。未過數日,詔命下達,命將王同皎斬首於都亭驛前,籍沒其家;張仲之、祖延慶一同被殺。

周憬並未同時被捕,及聞王同皎被殺,逃入比乾廟中,對殿中神像大聲言道:比乾乃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與皇後淫亂,傾危國家,行當梟首都市,隻恨不及見耳!

說罷,自剄而死。王同皎謀反大案告破,宋之問因有首告之功,免除阿附張易之前罪;擢升為鴻臚主簿,再遷考功員外郎;後事太平公主,複又阿附安樂公主。宋之遜並與宋曇、李悛、冉祖雍一並除授京官,加封朝散大夫。

由此滿朝正直之士,皆都避其數人有若瘟神。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華夏真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原神,我才不是什麼神明代言人 三國:拿捏人心,林陽與程昱的糧 我靠融資證道長生 非遺紀元:我的非遺傳承帝國 鬥姆歸來,從僵約到洪荒 瘋癲仙宮主:開局打卡億萬瘋仙 快穿:心機女配靠演技上位 重生七零,我在京市開飯店致富 可可西裡1997 清果泡泡的新書忙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