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說安樂公主,因得李顯尤為溺愛,便自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野。或自為製敕詔令,呈於父皇用印時卻以手掩其文字內容,強令皇帝簽署。
中宗每皆笑而從之,揮筆簽字,竟不視其內文。
時因皇太子李重俊不是韋後親生,安樂公主自以為皇後嫡出,竟自奏請為皇太女,蓋欲使父皇廢黜太子,以己自代為嗣。
中宗以此事詢問宰相,魏元忠奏道:皇太子乃國之儲君,生民之本。今既無罪,豈得動搖?況若以公主為皇太女,來日駙馬將用何名號?天下必甚驚怪,恐非公主自安之道。
中宗於是不從公主所請,然亦不加遣責。
神龍二年,禪宗六代首座弟子神秀法師圓寂。
鏡頭閃回,補敘神秀來曆平生。
神秀俗家姓李,開封尉氏人,早年學習經史,其後出家為僧。五十歲時,才到蘄州雙峰山東山寺湖北黃梅縣東北),謁見禪宗五祖弘忍求法,從事打柴汲水等雜役六年。
弘忍對神秀深為器重,稱其為懸解圓照第一,令為眾僧教授師。及至晚年,弘忍算出自己將要圓寂,為傳付達摩祖師衣缽法門,便命闔寺弟子,各作一偈以呈。
神秀作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當時惠能在寺中為雜役,尚未落發為僧,且不識字,便口誦一謁,請人書之於白牆。弘忍路過,觀其謁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大喜,遂暗傳衣缽與惠能。
五祖弘忍死後,神秀在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四海僧俗聞風而至。
武皇則天聞其盛名,深相敬重,命於當陽山置度門寺,更在神秀家鄉尉氏建報恩寺,以旌其德。久視元年,遣使迎至洛陽,後到長安內道場,時年神秀法師已九十餘歲。
中宗及睿宗在位期間,更加禮重,因此被世人尊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據說中書令張說也向神秀問法,並執弟子之禮。
閃回結束。神龍二年,神秀法師在洛陽天宮寺圓寂,壽止於一百單二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唐中宗賜以“大通禪師”諡號,並根據神秀遺願,下詔歸葬當陽度門寺,賜錢敕建磚石塔。左丞相燕國公張說為其撰寫碑文,極具哀榮。
神秀弟子普寂、義福繼續闡揚其宗,盛極一時。
其後惠能弟子神會論定南北兩宗,以神秀之禪由方便入為漸門,以惠能之禪直指人心為頓門,於是便有南頓北漸之分。
然而北宗禪僅傳數代即衰,後由普寂弟子道璿將其傳往日本。
唐神龍二年十二月,突厥默啜可汗引兵來攻鳴沙黃河青銅峽南)。中宗李顯派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為帥,率兵與戰。力戰之下,唐軍遭受前所未有大敗,損折六萬餘人。
突厥遂乘勝馳掠原州、會州,得馬萬餘匹而去。中宗大怒,命將沙吒忠義免官為民。更命內外諸官,各進平定突厥之策。
右補闕盧俌上疏:昔有郤穀悅禮樂,敦詩書,為晉國元帥;杜預射不穿禮,故建平吳之勳。是知中權製謀,不取一夫之勇。如沙吒忠義者,僅為驍將之材,本不足以當元戎大任。又鳴沙之役,主將先逃,宜正邦憲;賞罰既明,敵無不服。又邊州刺史,宜精擇其人,使之蒐卒乘,積資糧,來則禦史,去則備之。去歲四方旱災,未易興師。當理內以及外,綏近以來遠,俟倉廩實,士卒練,然後大舉以討之。
中宗覽疏稱善,於是便令諸宰舉薦良將,並實倉廩,以備再次征伐。
神龍三年,春三月庚子。吐蕃讚普棄隸蹜讚祖母遣大臣悉薰熱入貢,並求賜公主為婚。唐中宗從之,以自己所養雍王李守禮之女金城公主,許嫁吐蕃讚普。
五月戊戌,以右屯衛大將軍張仁願為朔方道大總管,以備突厥來犯。隻因歲旱穀貴,便召太府卿紀處訥入內與謀。紀處納剛娶武三思姨妹為妻,是為連襟姻親。
明日早朝,武三思便唆使知太史事迦葉誌忠進奏:臣夜觀天象,見攝提入於太微宮,直至帝座,乃主大臣宴見,納忠諫於天子之兆也。
中宗回憶昨夜召見情況,讚道:未料紀卿之忠誠,竟上徹於天象!
遂命賜紀處訥錦衣一襲,絹帛六十段。
韋皇後以太子李重俊非己所生,由此深為厭惡,便與武三思同謀,欲將太子設計罷黜。昭容上官婉兒亦參與其中,每於草擬製敕時推尊武氏,上下其手。
安樂公主與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更常陵侮太子,當麵呼為賤奴。更兼武崇訓又教公主請廢太子,李重俊故此積恨,便與宰相魏元忠密議。
魏元忠獻計:殿下欲圖除滅武三思家族,則非拉攏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為同黨不可。
太子問道:卻是為何?
魏元忠答道:李多祚世為靺鞨酋長,率部歸順唐朝,驍勇善戰,先後參與平定後突厥、黑水靺鞨、室韋及契丹反叛。因屢立軍功,累遷右羽林軍大將軍、上柱國、遼陽郡王,掌握禁兵、宿衛北門二十餘年。又為神龍功臣,亦得天子信賴。以其為助,事無不成。
太子李重俊信以為然,遂密召李多祚入宮,說與己願。
李多祚深恨武三思,於是欣然同意,遂與兵部尚書魏元忠議定起事細節。
夏七月中某夜,月朗星稀。
太子矯發天子之詔,命太宗玄孫成王李千裡為首,率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並左右羽林千騎三百餘人,發動兵變。
李千裡等人奉命,先率千騎軍到至武三思府宅,殺武三思及次子武崇訓,同時殺其黨羽十餘人,然後分兵占領宮城各處宮門。
與此同時,太子親率東宮衛士趕到肅章門,斬關而入內苑,到處尋找韋皇後與安樂公主。韋皇後曆經大難,對於宮變尤其敏感,聽得宮門喧嘩,便知不妙,急與公主逃入彆院,深藏不出,一麵派出貼身宮女,去向皇帝報警。
太子遍尋皇後及安樂公主不見,忽思昭容上官婉兒一向與韋後勾搭,且與武三思通奸,便率兵扣閣呐喊,索求宮中內侍將其獻出。
上官婉當時正與中宗皇帝在閣中對弈雙陸,聽到門外太子聲音,便知其欲殺己。
於是心生一計,向天子奏道:太子深夜帶兵入宮,徑奔此處,必是先殺臣妾,複誅皇後,終弑陛下。所謂一不做,二不休,其今夜不奪大位,絕不肯罷手也。
中宗李顯信以為實,便不敢遣使出外詰問,急與上官婉兒自後門逃出。
此時韋皇後、安樂公主所遣內侍正好趕到,中宗遂又會集皇後、公主,使上官婉兒前導,摸黑間道行至玄武門,爬上門樓躲避。
喘息稍定,急遣內侍持璽往調右羽林將軍劉仁景,使其前來護駕。時間未久,劉仁景率領羽林飛騎百餘人馳至,將兵馬排列在玄下門樓之下,自己上樓參駕。
中宗見劉仁景來到,驚魂少安,吩咐道:把住通道,若叛軍來時,千萬休使其上樓。
劉仁景道:陛下望安,隻要微臣三寸氣在,絕不使一人得近樓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消息傳至朝廷,當時宰相楊再思、蘇壤、李嶠值守省台,聞報大驚,急請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入宮,調集禁兵二千餘人,命守於太極殿前,閉門堅守。
宮門方閉,李多祚已率先來到玄武樓下,欲要上樓,但被禁衛軍攔阻。此時太子李重俊在內宮因遍尋韋後不到,又見上官婉兒逃走,亦率東宮衛士到至玄武門,與李多祚會合。
李重俊問道:是何人在此樓之上?因何有如許多飛騎在此?
李多祚因不知內情,茫然未答。劉仁景忽下樓來,到至二人馬前問道:太子來此何乾?天子及皇後在此,還不將兵馬退去,是欲要造反耶!
李重俊聞此猶豫,遂止住兵馬,向劉二景道:卿身為臣下,敢對太子如此無禮耶?既我父皇見在樓上,使其登樓以見,我便退軍。
劉景仁見太子如此說法,不敢針鋒相對,當即命令眾軍堅守樓口,自己上樓麵見中宗、皇後,報說皇太子欲求拜見,分說起兵原因。
中宗李顯聞奏,沉吟未答。時有宮闈令楊思勖在側,亦是武三思一黨,上前奏請道:本朝自太宗文皇帝以來,玄武門向來是三尺禁地,並有遺製,無論何人,隻要持兵至此,皆謂謀反。便請陛下賜旨,臣不敢惜此身,便率衛士出擊,平滅反賊,擒太子以獻!
李顯此時心緒已亂,不假思索,便即許之。
楊思勖遂仗劍下樓,來至兩軍之前喝道:何人敢將兵至此,露兵於陛下之前?
李多祚見皇帝不出,知道今日之事不能善罷,遂向愛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掃視一眼。野呼利亦是靺鞨族人,當時擔任前鋒總管,領會嶽父之意,乃執刀上前。
楊思勖怒道:你持兵上前,是欲弑君耶!
野呼利罵道:我等持兵前來,專為殺你等佞賊。費話少說,著刀罷!
未料那楊思勖竟是個劍道高手,見刀鋒臨身,隻將左足向前斜跨半步,長刀便已落空,同時右手向後猛揮。
隻聽半聲慘叫,野呼利鬥大人頭已飛離脖頸,然後落地,血灑當場。
太子手下及李多祚部將見此,皆知野呼利向來武藝精熟,在楊思勖手下兀自未經半合,便即喪命,於是當時大亂,銳氣大喪。
李多祚血貫瞳仁,正要下令衝擊,忽聞樓上喝道:朕躬在此,樓下是何人作亂?
眾軍聞此,紛紛後退。李顯手扶欄杆,對樓下千騎軍道:你等皆是功臣子弟,朕之衛士,因何要跟胡虜降將李多祚謀反耶!今經查實,李多祚乃是突厥莫啜所派至我大唐朝中內奸,脅迫太子造反,圖謀不軌。卿等不知者不怪,若能殺此反賊,則何憂榮華富貴!
千騎兵聞此,皆將目光投向李多祚,既便是太子李重俊,也滿懷狐疑視之。
李多祚見此大慌,直唬得肝膽欲裂,知道無由分說,急向後退,便欲翻身上馬,先逃出是非之地再說。
楊思勖看出便宜,大喝道:天子陛下有旨,爾等還不動手?
嗓門極大,猶如炸雷行空。眾軍聞聽,一齊執兵上前,陌刀揮處,先有十數個叛軍人頭落地。眾千騎見此,回身便跑,皆都四散奔逃。
太子李重俊眼見情況不妙,自行驅馬奪路而逃,跑出宮門去了。
於是劉景仁與楊思勖揮令禁軍上前,圍裹住未及逃走叛軍亂殺。時刻未久,叛軍儘沒,李承況、獨狐諱之、沙吒忠義皆都死於亂軍之中,餘者四散不見。
楊思勖因手刃悍將野呼利,由此一戰成名,從此便為上將,以嗜殺善戰聞名天下。
玄武門事敗之時,成王李千裡與天水王李禧各率部軍,急攻太極殿右延明門。然而俱不能克,反被宗楚客、紀處訥斬殺。太子兵變,就此以慘敗收場。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華夏真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