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黃沙,長路漫漫。
字幕: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祖父乃是章懷太子李賢,生父為邠王李守禮。
祖父長年流放在外,終被害死;父親雖獲赦還京,亦與相王李旦形同幽禁。李顯深憐奴奴,便將其收留在太子東宮,自功扶養長大,亦便如同親生之女一般。
是值早春正月,金城公主李奴奴隨楊矩等踏上萬裡遠嫁征程,便如文成公主當年情狀。中宗李顯親自送至始平縣,設宴百官,命隨從大臣賦詩為公主踐行。
因思今生難以相見,席間不禁唏噓涕泣。乃將始平縣改名為金城縣,將百頃泊改名為鳳池鄉愴彆裡,並赦免當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賦稅一年。
自神龍元年始至此,已將周興、來俊臣所羅織誣陷宗室流人皆都放還。均州刺史譙王李重福乃中宗庶長子,獨不得歸,乃上表自陳:臣聞陛下焚柴展禮,郊祀上玄,蒼生並得赦除;臣為陛下親生赤子,偏加擯棄,皇天平分之道,固若此乎!天下之人聞者,無不為臣流涕。況陛下慈念,豈不湣臣棲遑!
表奏入京,落於韋氏一黨之手,遂被隱匿不報。中宗則似乎將此親子已全然忘卻,隻顧遊樂不止,先幸驪山溫泉,再幸韋嗣立莊舍。
因謂韋嗣立與北周高士韋夐乃是同族,又是韋後遠親,更賜爵為逍遙公。
當時宗室勳戚,皆依靠收取封地租稅為生,謂之“食封”。神龍元年時,敕封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食封各一萬戶;安樂公主四千戶,長寧公主三千五百戶,所封戶數已超過唐初十倍至數十倍。至此韋嗣立入相,上疏請減食封,中宗納而不行。
其後又有河南道巡察使、監察禦史宋務光上書,請稍分封家,散配他州;且改將封家應得租稅歸入當地租庸,有司代收,每年送納朝廷,以實國庫。
中宗雖善其奏,亦不能行。
景龍三年,關中大饑,鬥米百錢。由山東、江淮運穀至長安,牛死十之八九。群臣多請皇上再往洛陽,韋後不樂東遷,乃使巫者彭君卿勸說中宗:今歲不利東行。
中宗信之,便怒謂群臣道:豈有逐糧天子邪?
是年,伊拉克總督哈嘉智征服安國布哈拉)及康國撒馬爾汗)。西域諸國不堪其擾,由是陸續遣使長安,向中國乞援。
宰相朱敬則自被貶之地涪州代還病卒,豆盧欽望死於此年冬末。
景龍四年春正月,唐中宗與韋後禦幸梨園球場,命文武三品以上擊球為戲,並分為兩隊拔河。韋巨源、唐休璟因其衰老,踣地久不能起,中宗及後妃公主皆大笑。
夏四月丙戌,帝遊芳林園,命公卿騎在馬上爭摘櫻桃。
時有定州人郎岌上疏進言:韋後及宗楚客將為逆亂,若不早誅,大唐社稷危矣。
韋後大怒,命有司將其立斃杖下。
時有望氣者西來長安,自稱望見城東隆慶池北麵,鬱鬱有帝王之氣升起,比日尤甚。原來自當初武則天之世,忽有一日,長安城東平民王純家菜園內水井忽溢,如大泉噴湧不息,逐漸浸成數十頃大池,便如湖泊。當時眾臣皆以為祥瑞,報予武皇,太後賜號為隆慶池。
隆慶池北有五套宅院,是由相王李旦五子並排居之。其五子者,乃是長子成器、次子成義、三子隆基、四子隆範、五子隆業。
中宗聞說隆慶池有王氣升起,所幸並未疑到相王五子身上,隻命於池上結彩為樓,大宴群臣,泛舟為戲,以厭王者之氣。
五月丁卯,許州司兵參軍偃師燕欽融複又上奏:今皇後淫亂內宮,又複乾預國政,宗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圖危宗社,其狀早顯,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知之。此數人若不早除,李唐社稷必危;前車之鑒未遠,惟陛下思之。
中宗惕之,遂秘召燕欽融入宮,當麵詰之。燕欽融頓首抗言,引證博據,神色不撓,李顯聞而默然,釋其出宮。
宗楚客聞而大懼,遂矯發製令,親率飛騎追及捕拿,就地撲殺,投於殿庭石上,折頸而死。宗楚客大呼稱快,並道:試看當今天下,複有誰敢與我作對?
中宗聞說此事,雖不究問,心中亦頗不悅,對韋後一黨厭惡之情形於顏色。韋後、安樂公主及其黨徒見此,方始憂懼。
當月己卯日,中宗複在宮中賜宴近臣,但卻不苟言笑。
國子祭酒祝欽明自請作《八風舞》,搖頭轉目,備諸醜態,中宗笑容方現。
吏部侍郎盧藏用見此皺眉搖頭,私謂身側諸學士道:祝公素以儒學著名,並注《五經》,今醜態百出,斯文掃地儘矣!
散騎常侍馬秦客精於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作烹調,皆為韋後裙下之臣。
此時見天子有反目之意,深恐事泄被誅,便勸韋後宜早為之計,效仿當年則天皇後臨朝稱製;安樂公主更欲韋後臨朝,自己便為皇太女,於是一拍即合,雙手讚同。
韋後從之,乃與二人合謀,使其各展其特長,一個烹調,一個下毒,做成毒餅以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中宗食餅之後便即不豫,繼而病篤,勉強挨至六月壬午日,暴崩於神龍殿內。
畫外音:唐中宗李顯兩度稱帝,共在位五年半,死時年僅四十五歲。平生曾做三件大事,一為神龍複辟,再為重用韋氏使其坐大,三為結交武氏使其亂政。除此三件大事,卻又有兩件發明創造,一為房陵黃酒,二為馬球,鮮為後世所知。
先說房陵黃酒,相傳是李顯被貶為廬陵王後,將宮廷中釀酒秘方帶到房州,後在酒曲中加入本地特有植物,更用房陵本地出產糯米加以地下井水釀成。因其酒性溫和,有活血養顏功效,因而備受世人青睞。
至於馬球,初名為“球”,類若現代足球,可打可踢,還可騎在馬上以杆擊之。中宗承宮廷蹴鞠之先,首創馬球玩法,極為鐘愛。所謂上行下效,至中宗複位,整個上流社會都以此為尚。長寧公主夫婿楊慎交,安樂公主丈夫武延秀,為討好嶽父,都拚命苦練打馬球技藝,乃成個中絕頂高手。景龍三年吐蕃使團來朝,曾與唐朝打過一場馬球比賽。最後唐朝大獲全勝,打出國威,選出四個王牌運動員,其中便有中宗及其二婿。還有一個,就是大名鼎鼎李隆基。其後金城公主將此遊戲帶入吐蕃,進而風靡中亞、西歐,便為足球。
曆史疑案:關於中宗死因,向來乃是唐宮一大迷案,並無定論。若依舊、新《唐書》及《資治通鑒》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韋後兩個情人楊均和馬秦客毒死。但疑點卻是:韋後淫亂後宮之事,早已天下皆知,中宗心中亦心知肚明;何必再有燕欽融一個外官,甘冒滅族危險,將此昭然之事,再密奏於天子,因而引發韋後殺機?
除此之外,中宗之死另有以下幾個疑點。
存疑之一,是現存史冊中首次提到中宗被韋後謀殺,乃在中宗駕崩十八日後,李隆基針對韋後政變之中,則帶有明顯作為檄討理由,以及軍事動員色彩,實在不足采信。
存疑之二,《舊唐書》提到安樂公主諸多作威作福細節,但卻未提下毒情節。此絕非因為《舊唐書》有意袒護安樂公主,隻能說編修此書之時,世人並不認可投毒弑帝之說。
存疑之三,韋後及安樂公主死後都被以禮改葬。若真有弑君重罪,豈可如此?
存疑之四,韋後母女當時並無毒死中宗必要。其母女雖然亂政,但未掌兵權,政變準備極不充分;且中宗一直是為其靠山,提供保護,韋後母女豈有自斫遮蔭大樹之理?
曆史真相:雖然史籍並未詳述唐中宗死因,但亦有形跡可循。其一,李唐家族向有心腦血管遺傳病史,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長孫皇後、高宗李治皆患有風疾。除高祖年至七十,餘者皆不長壽,李顯五十五歲死亡亦屬正常。其二,李顯事先並無病史,暴卒也符合心腦血管疾病規律。若以此歸罪韋後母女投毒,人為冤案概率則極高。
便說中宗李顯暴死,韋後秘不發喪,隻說皇帝病重,自升殿設朝,總攬庶政,使太子少保韋溫總知中外兵馬,並守宮掖。
字幕:韋溫,京兆萬年人,皇後從兄,字號不詳,許州刺史韋玄儼之子。神龍中累遷禮部尚書,冊封魯國公;景龍三年同中書門下三品,授揚州大都督。
癸未日,韋後遍召諸宰相皆入禁中,並征諸府兵五萬人馬,使駙馬都尉韋捷、韋灌,韋溫族弟衛尉卿、左千牛中郎將韋璿,從子長安令韋播,外甥中郎將高嵩等分彆統領,分屯京城各處;又命中書舍人韋元徼帶兵五百,巡哨六街七十二巷。
又命左監門大將軍薛思簡將兵五百,馳驛戍守均州,以備譙王李重福舉兵進京。
安排武將已畢,又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充東都留守;以吏部尚書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並同平章事,共輔朝政。
與此同時,太平公主亦與上官昭容密謀,起草天子遺製。議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韋皇後知政,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起草已畢,便即用璽,通告於諸宰。
宗楚客聞此,密謂太子少保韋溫:相王輔政,於理非宜;且於皇後,嫂叔不通問,聽朝之際,何以為禮?
韋溫信以為然,遂帥諸宰相聯名上表,奏請皇後臨朝,罷相王李旦參知政事。
蘇瑰驚道:遺詔豈可改邪!
韋溫發怒,蘇瑰懼而從之,乃以相王為太子太師。
諸事安頓妥當,這才向朝野宣布天子駕崩消息,京城士民聞訊無不震恐。甲申日,梓宮遷禦太極殿,召集百官發喪,擁立皇太子李重茂即皇帝大位,是為唐殤帝。
殤帝即位,年僅十六歲,詔命大赦天下,改元唐隆。晉封相王李旦為太尉,雍王李守禮為幽王,壽春王李成器為宋王,以從人望。尊皇後韋氏為皇太後,臨朝攝政,立妃陸氏為皇後。命紀處訥持節巡撫關內道,岑羲巡撫河南道,張嘉福巡撫河北道。
由是軍國大政,皆握於韋後之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尤不甘心,又複共勸韋後遵從武後故事,就此麵南稱帝。
為給稱帝張勢,宗楚客又密上圖讖,稱謂“韋氏宜革唐命”。更欲再施弑殺中宗故伎以謀害殤帝,因深忌相王李旦及太平公主,不敢猝然下手,遂密與韋溫、安樂公主謀之。
鏡頭轉換,按下韋氏一黨,複說臨淄王李隆基。
李隆基乃相王李旦第三子,自得傳定唐令牌,便即身為第四十四代鬼穀掌門。當時雖然年紀幼小,但深諳縱橫之學,更明韜晦之術,因謂時機未至,便始終不露半毫鋒芒。
其後無論薛懷禮還是二張,或是武承嗣及武三思,亦或是韋氏母女及太平公主,對此位少年親王皆都熟視無睹,便無世間並無此人一般。
即便是其生父相王李旦,也不知此子胸中藏有三韜六略,縱橫奇術,勝過百萬雄兵。
自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就此遷居東宮,閉門不出。根據宗室祖製,李隆基七歲開始出閣,建置官屬。但因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殺死二人,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再次入閣,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便在此時,李隆基得傳定唐令及鬼穀秘籍,始習道術兵法,悄悄擔起複興唐室大任。
長壽三年,李隆基生母竇妃被戶婢韋團兒誣諂“厭蠱咒詛”,與劉妃被秘密殺死。生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此劫。
此後在李旦妾室豆盧氏及姨母竇氏撫養照料下,李隆基方得屢渡險關,長大成人。
在宮中被幽閉七年之久,至聖曆二年,李隆基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二伯李顯被接回洛陽立為太子,父親李旦被封相王。
此後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禦,負責掌管皇帝內外閒廄馬匹。
在此期間,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殺死張易之兄弟,迫使武則讓位於中宗。李隆基時當弱冠之年,親眼目睹此場政變,默然無語,隻精心研究,計算天數,靜待時機。
此後李隆基被命為潞州彆駕,離開兩京,便更遠離韋後母女及武三思等人視線,猶如一頭鑽進保險箱中。五年之後,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此時已是二十五歲青年,經綸滿腹,距當年武侯諸葛孔明出山之時,剛好年少兩歲。
自潞州回到京師,正是太子李重俊敗亡之後,上官婉兒及韋氏母女陰氣大盛之時。
李隆基便與同胞四兄弟居於長安城東隅隆慶池之北,委是鬨中取靜,便如世外桃園,一麵冷眼旁觀朝局,一麵暗聚才勇之士,圖謀匡複社稷。
當時京師禁衛軍之中一支特殊軍馬,乃是太宗時精選官戶及蕃口驍勇者,使著虎文衣,跨豹文韉,專門隨從天子遊獵,射擊撲至聖駕馬前禽獸,謂曰百騎。武則天增為千騎,隸屬左右羽林衛;中宗時複增其製,謂之萬騎,置特使以領。
李隆基相中此支精銳騎軍,於是儘散家財,厚結其中豪傑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