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吳奇院士,1955年3月17日生於安徽蕪湖,籍貫安徽桐城。
蕪湖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東與馬鞍山市、宣城市相連,南鄰宣城市,西南與銅陵市、池州市相連,西與合肥市接壤。
蕪湖曆史悠久,春秋時蕪湖稱鳩茲,因“湖沼廣布鳩鳥繁多”而得名。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鳩茲改稱蕪湖,因“地卑蓄水而生蕪藻”。
在不同的時代,蕪湖還有祝茲、於湖、鳩江等名稱。
蕪湖,春秋時屬吳國,戰國時先屬吳後屬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鳩茲屬鄣郡的丹陽縣。
此後曆經多個朝代的變遷,蕪湖的行政區劃不斷調整。
在曆史上,蕪湖曾長期是皖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2011年8月,原巢湖市所轄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2019年12月16日,撤銷無為縣,立縣級無為市,由安徽省直轄,蕪湖市代管。
2020年7月,蕪湖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了三山區、弋江區,設立新的弋江區,撤銷蕪湖縣,設立灣沚區,撤銷繁昌縣,設立繁昌區。
蕪湖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唐代的杜牧、溫庭筠,宋代的沈括、蘇軾、黃庭堅、陸遊、張孝祥,明代的湯顯祖、蕭尺木、畫僧漸江,清代的吳敬梓,近代的阿英、王瑩等都在蕪湖留下了足跡和詩篇。
比如黃庭堅曾在蕪湖的赤鑄山讀書,並留下了詠赤鑄山的詩歌。
張孝祥將私家田園捐出開鑿為陶塘(鏡湖),成為蕪湖的著名景點。
此外,蕪湖鐵畫鍛製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風格獨特。
廣濟寺:是蕪湖的著名佛教寺廟,被稱為九華行宮,曆史悠久,寺內建築古樸典雅,香火旺盛。
繁昌窯遺址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窯址之一,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人字洞遺址是歐亞大陸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將亞洲人類起源的曆史提前了幾十萬年。
蕪湖美食豐富多樣,有耿福興的小籠湯包、酥燒餅、蝦子麵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江蟹)等,都是蕪湖的特色美食。
出生地解碼
吳奇院士出生地安徽蕪湖,對他後來成為院士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蕪湖市為吳奇提供了較好的啟蒙教育資源。
幼年的吳奇上了當時非常好的蕪湖市青山街(現為育紅)幼兒園。
小學,他就讀於蕪湖市第一中心小學,並且進入了六年製改五年製的教學改革試點班,采用的教材都是從北京運來的,這使他接觸到了較為先進的教學內容和理念。
學校還為試點班配備了優秀的老師,如語文老師王啟鳳和算術老師陳誌偉。
他們的教導為吳奇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尤其是算術方麵的嚴格訓練,培養了他認真、快速和仔細的運算能力,讓他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很少因計算犯錯。
儘管經曆了“文革”的動蕩時期,但在中學複課後,吳奇進入了蕪湖一中學習。
這所學校有一批從大學下放到中學的老師,如教他的羅擎珠(數學)、趙誌秀(語文)、葉鳳翔(生物)和嚴映紅(化學,班主任)等。
這些老師讓他在混亂的環境中仍能獲得較完整的中學教育,為他後續的學習深造儲備了知識。
蕪湖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古老的鳩茲城沉澱出豐富的曆史遺跡和文化氛圍。
這種文化環境的熏陶,可能培養了吳奇對知識的探索精神和對學術研究的興趣。
在曆史文化的氛圍中成長,使他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科學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為日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礎。
蕪湖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經曆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種環境可能激發了吳奇的創新思維。
在科學研究中,創新是至關重要的,而出生地的文化氛圍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敢於突破傳統、探索未知的精神。
蕪湖人具有堅韌不拔、勤奮努力的精神品質。
吳奇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了這種城市精神的影響。
從他的經曆可以看出,無論是在當民辦教師時,對教學工作的認真投入,還是在準備高考時,白天教書晚上挑燈夜讀的刻苦努力,都體現了堅韌和勤奮的品質。
這種品質對於他在科學研究道路上克服困難、不斷進取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蕪湖作為長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具有開放的特點。
這種開放的環境可能使吳奇從小就接觸到了不同的思想和觀念,培養了他開放的思維和進取的態度。
在科學研究中,開放的思維能夠幫助他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進取的態度則促使他不斷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
院士求學之路
1977年12月10日,吳奇參加高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