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嶽建民院士,1962年5月出生於陝西彬縣。
彬縣已於2018年5月撤縣設市,成為縣級彬州市。
彬州市現為陝西省所轄的一個縣級市,由鹹陽市代管。
彬州市位於陝西省渭北高原西部、鹹陽市西北部。
彬州東鄰旬邑縣、淳化縣,西連長武縣和甘肅省靈台縣,南靠永壽縣、麟遊縣,北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
彬州曆史悠久,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劉避桀遷居此地後稱“豳”地,定居農耕,教民稼穡,開創了涇河流域的農業文明。
商朝時,此地為幽國。秦設漆縣距今2000餘年,這是彬州地區較早的行政建置。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
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邠縣改為彬縣。
201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彬縣,設立縣級彬州市。
在曆史的長河中,彬州地區曆經多個朝代的更替和行政區劃的調整。
先後隸屬於雍州、內史、左扶風、新平郡、豳州、邠州等不同的行政區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有著豐富的曆史積澱。
彬州文化底蘊深厚,例如大佛寺石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遺產,被譽為“關中第一奇觀”,其造像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
彬州是《詩經》“十五國風”《豳風》的誕生地,《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很多關於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記載,這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彬州曆史上名人輩出,後唐五代第一美人王淑妃就是彬縣人。這些曆史人物為彬州的曆史文化增添了光彩。
出生地解碼
嶽建民院士出生於陝西彬州,出生地對他後來成為院士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彬州曆史悠久,是《詩經》“十五國風”中《豳風》的誕生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曆史積澱。
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可能在嶽建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為他日後從事科學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礎。
曆史文化中所蘊含的勤勞、智慧、堅韌等傳統價值觀,可能對嶽建民的性格塑造和治學態度產生了積極影響,使他在科研道路上能夠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彬州所在的地區有著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
嶽建民院士主要從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導結構的發現與研究工作,家鄉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或許在他幼年時期便留下了印象,激發了他對天然藥物研究的興趣。
生長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使嶽建民更容易接觸到大自然,培養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探索欲望。
這種對自然的親近感和好奇心,可能促使他在日後的科研工作中不斷深入研究天然產物,探索其中的奧秘。
陝西地區的人民有著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特質。
嶽建民在這樣的地域環境中成長,可能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斷克服困難,取得科研成果。
彬州地處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這種開放包容的地域環境,可能使嶽建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開闊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有利於他在科研工作中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術,開展跨學科的研究。
院士求學之路
1980年09月—1984年07月,嶽建民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係,並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84年08月—1987年07月,嶽建民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係,並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87年09月—1990年07月,嶽建民就讀於蘭州大學化學係,並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嶽建民院士在蘭州大學的長期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蘭州大學化學係,嶽建民從本科到博士階段,接受了係統的化學專業教育。
本科的學習讓嶽建民全麵掌握了化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等各個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為後續的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學習,則進一步加深了嶽建民對化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他能夠深入研究化學領域的特定方向,具備了紮實的專業功底。
蘭州大學作為一所具有深厚學術底蘊的高校,對學生的學術要求嚴格。
在這樣的環境中,嶽建民經曆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包括實驗設計、數據分析、論文撰寫等方麵。
這種嚴格的訓練培養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使他在日後的科研工作中能夠保持高標準的學術要求,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