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周其鳳院士,1947年10月8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瀏陽龍伏鎮尚埠村。
瀏陽現為中國湖南省長沙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
瀏陽市位於湘贛邊界,湖南省東部偏北,省會長沙市的正東方。
它分彆與株洲市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醴陵市;長沙市長沙縣、雨花區;嶽陽市平江縣;以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銅鼓縣、萬載縣,萍鄉市上栗縣等11個區(縣、市)交界。
瀏陽建縣曆史悠久,瀏陽古屬荊楚,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朝廷析臨湘縣地始置瀏陽縣,至今置縣已有1800多年曆史。
在曆史的長河中,瀏陽的隸屬關係多次變更,曾先後歸屬漢昌郡、長沙郡等。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
瀏陽被譽為“千年古縣”,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瀏陽曆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譚嗣同,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維新派人士,為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出生地解碼
周其鳳院士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瀏陽,出生地對他後來成為院士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瀏陽地區的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這種環境塑造了周其鳳堅韌不拔的意誌。
在艱苦的條件下求學和成長,使他能夠在麵對科研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時,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堅持不懈地追求學術目標。
例如,周其鳳曾自述在瀏陽三中初中部的三年學習生活很艱苦,但這段經曆磨礪了他的堅強意誌,為他後來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礎。
瀏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視教育的傳統,這種文化氛圍對周其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成長,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和追求,促使他努力學習,不斷探索科學的奧秘。
作為“千年古縣”,瀏陽的文化傳承和教育氛圍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精神動力。
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成為周其鳳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
他始終心係家鄉的發展,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
這種家鄉情懷不僅讓他在學術上取得成就後積極回饋家鄉,也激勵著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努力,為家鄉爭光。
比如,他籌集資金在瀏陽一中設立“胡國運獎勵金”、在泮春中學設立“吳美華獎勵金”、在瀏陽三中設立“吳美華獎教金”。
瀏陽地區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物,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對周其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先輩們的成功經曆為他樹立了榜樣,讓他明白通過努力和奮鬥可以取得卓越的成就,激勵著他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
院士求學之路
1962年,周其鳳進入瀏陽市第一中學學習。
1965年,周其鳳考入北京大學化學係學習。
1970年,周其鳳從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8年,周其鳳考取北京大學化學係高分子化學專業研究生。
1980年1月,周其鳳由國家公派到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係學習。
1981年9月,周其鳳從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周其鳳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重要影響。
周其鳳在瀏陽市第一中學及北京大學化學係本科階段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化學專業基礎知識。
國內優質學府的係統培養,讓周其鳳對化學學科知識體係有了深入理解和掌握,為後續深入研究做好了知識儲備。
周其鳳從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期間仍繼續深造,考取研究生,不斷深化在高分子化學專業領域的鑽研。
這種持續提升自我、不斷追求更高學術層次的進取精神,促使他在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上不斷積累、拓展,為日後科研突破蓄力。
周其鳳被公派到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使其接觸到國際前沿的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理念、方法和技術。
開闊的國際視野,讓他能汲取不同的學術思路,帶回先進經驗融合到自身科研工作中,有助於在相關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對其最終成為院士起到推動作用。
周其鳳從國內到國外不同的求學與任教經曆相互融合。
在不同教育環境和科研氛圍下的曆練,使他能博采眾長,將不同的學術風格、研究優勢整合起來,形成獨特的科研視角和方法,有力支撐了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取得成果進而邁向院士之位。
院士從業之路
1983年2月,周其鳳從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1986年晉升)、教授(1990年晉升),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高分子科學與工程係主任、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副教務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