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徐南平院士,1961年4月出生於安徽桐城。
桐城現為安徽省所轄的一個縣級市,由安慶市代管,地處安徽省中部,長江下遊北岸。
桐城東鄰廬江、樅陽縣,西毗潛山市,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郊區,北與舒城縣相連,北至省會合肥90千米,南鄰安慶市68千米。
桐城曆史悠久,夏商時期屬揚州之域,周置桐國,後曆經吳、越、楚等國的統治。
秦為舒縣,隸九江郡,西漢初為樅陽縣,後改稱舒縣,東漢屬舒和龍舒侯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名稱和隸屬關係多次變更
隋初為樅陽縣,開皇十八年改為同安縣。唐至德二年,因忌安祿山叛唐,改同安縣為桐城縣,此為桐城縣名之始。
北宋初年屬舒州同安郡,南宋屬安慶軍,後屬安慶府。
元代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安慶路
明初屬寧江府,洪武六年屬安慶府,直隸南京。
清初屬江南省安慶府,康熙六年屬安徽省安慶府。
民國元年直隸安徽省,後曆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
1949年屬皖北行署安慶行政區,1952年改屬安徽省安慶行政區,1968年始隸安徽省安慶地區,1988年隸屬新的安慶市,1996年撤縣設立縣級市。
桐城人文底蘊,桐城派是清代文壇最大的散文流派,歸聚作家千餘人,綿延200餘年。
其“文以載道”“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以及“義理、考據、辭章”的治學門徑,影響深遠。
桐城派文人還躬身力行辦教育、設館授徒,促進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
桐城名人輩出,先後湧現出“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美學大師朱光潛,哲學大家方東美,革命家、外交家黃鎮,計算機之父慈雲桂等眾多名人,還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
桐城文化遺產豐富,這裡有桐城文廟、文和園等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東大街、北大街等多處安徽省曆史文化街區,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落。
如世家大族的宅第、傳統民居、古橋等,這些都是桐城曆史文化的重要實物例證。
桐城有著傳統美德,六尺巷的故事彰顯了“禮讓和諧、親仁善鄰”的傳統智慧,成為人們處理糾紛的生動範例,其蘊含的精神被廣泛應用於社會治理中,體現了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道德傳承。
出生地解碼
桐城作為徐南平院士的出生地,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多方麵的影響。
桐城是“桐城派”的發源地,有著崇文重教的深厚傳統,享有中國“文都”之譽。
這種文化氛圍的長期熏陶,使徐南平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滋養,培養了他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學術的濃厚興趣,為他日後從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曆史上桐城教育發達,曾有桐城中學等一批優秀學校。
這些學校擁有良好的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能夠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
徐南平在此接受教育,無疑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有助於他日後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前行。
桐城人才輩出,先後走出了眾多院士以及其他各領域的傑出人才。
這些前輩們的成功事跡,激勵著徐南平努力進取,為他樹立了奮鬥的榜樣,使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追求卓越,以成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才為目標,激發了自身的潛力。
桐城的地域文化孕育了桐城人勤奮刻苦、堅韌不拔、勇於創新的性格特點。
這種地域性格在徐南平身上得到了體現,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夠不畏困難,持之以恒地進行研究和探索,不斷攻克技術難題,為我國陶瓷膜產業及材料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09月—1982年06月,徐南平就讀於合肥工業大學無機化工專業本科,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09月—1985年04月,徐南平就讀於上海化工研究院無機化工專業研究生,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02月—1989年12月,徐南平就讀於江蘇省南京化工學院化學工程專業研究生,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徐南平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在合肥工業大學無機化工專業的本科學習,為徐南平打下了堅實的化工專業基礎。
合肥工業大學化學工藝係有著優良的教學和研究條件,專業課程設置全麵,師資力量雄厚。
這使他係統地學習了無機化工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了其對化工專業的濃厚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為後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攻讀無機化工專業碩士學位期間,徐南平有機會接觸到更前沿的科研項目和先進的研究方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