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趙躍民院士,1961年9月出生於河南省漯河市人。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地處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
它是中原經濟區重要節點城市,人稱“中原裡的中原”。
沙河、澧河穿城而過,在市區交彙,水資源豐富。
這裡交通優勢明顯,新鄭國際機場近在咫尺,“十字形”高鐵、“井字形”高速立體交彙,漯河港是鄭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
上古時期,漯河因瀕臨隱水今沙河)被稱為隱陽。
商周之交,召公奭在此治理有方。秦漢時期,建立了郾城縣和召陵縣。隋唐時期,兩縣合並為郾城縣。
南宋初年,嶽飛在此取得“郾城大捷”。
蒙元時期,因沙河和澧河交彙形成形似海螺的地形,被命名為海螺灣。明朝時,改稱漯灣。
清末,隨著京漢鐵路修建,漯灣設立車站,後逐漸更名為漯河。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86年1月,漯河市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行政區劃調整為郾城、源彙、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
漯河是中原文化發源地之一。
賈湖遺址的發現,改寫了中國文字史、音樂史、造酒史。
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許慎文化園展示了漢字文化的深厚底蘊。
這裡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舞龍舞獅、踩高蹺等傳統習俗曆史悠久。
民間戲曲種類繁多,如豫劇、曲劇等深受群眾喜愛。
漯河剪紙、木板年畫等傳統手工藝,也是當地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漯河曆史上名人輩出,如橫野大將軍王常、直諫司徒丁鴻。
“文宗字祖”許慎,其《說文解字》對後世影響深遠。
剛正廉士範滂,以清廉正直聞名。
前蜀皇帝王建,建立前蜀政權。
近代有台北知府陳星聚,在任上積極抗法保台。
當代也湧現出了不少名人,如被稱為“移動營銷之父”的華紅兵。
出生地解碼
出生地漯河,對趙躍民院士的成長與成就有著多方麵的深刻影響。
漯河是中原文化發源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趙躍民院士對知識的尊重和追求。
像賈湖遺址改寫了多項曆史,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展現了漢字文化的魅力。
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激發了他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欲望,培養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漯河有著紮實的基礎教育。
趙躍民院士畢業於漯河高中,在那裡,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遇到了認真負責、悉心教導的老師,為他的學術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種基礎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幫助他在後續的學習和研究中快速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漯河地處中原,中原人堅韌、勤奮、樸實的性格特點,在趙躍民身上有所體現。
在科研道路上,他麵對乾法選煤、高效篩分等世界性難題,不畏艱難,長期紮根煤海礦山,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勤奮努力的精神,進行技術攻堅,最終取得卓越成就。
漯河是趙躍民的家鄉,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成為他努力奮鬥的動力之一。
他帶著家鄉的期望,希望為家鄉爭光,這種情感轉化為他在科研領域不斷前進的動力,激勵他追求更高的學術成就,為國家和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當他取得成就後,也為家鄉帶來了榮譽,激勵著更多漯河學子努力進取。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趙躍民在焦作礦業學院攻讀礦山機械專業學士學位。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趙躍民在中國礦業大學攻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趙躍民在中國礦業大學攻讀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趙躍民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躍民在焦作礦業學院礦山機械專業的學習,使他掌握了紮實的機械工程知識和技能,包括機械設計、製造、動力學等方麵。
這為他日後在礦物加工領域開展設備研發、技術創新等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工程基礎。
比如,他發明的高性能大型振動篩關鍵技術,就離不開機械專業知識。
焦作礦業學院注重實踐教學,學生有機會參與礦山機械的實際操作和維護。
這種實踐鍛煉培養了趙躍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後續科研成果的工程應用打下了基礎。
趙躍民在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學習時期,從礦山機械專業轉向礦物加工工程專業,讓他接觸到了選煤等領域的前沿知識和研究方向。
在陳清如院士的引導下,他明確了致力於選煤研究的方向,為其科研生涯確定了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