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起,譚天偉先後擔任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師、生物化工係主任。
1997年3月起,譚天偉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a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
2003年—2007年,譚天偉擔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
2007年—2012年,譚天偉擔任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
2011年,譚天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6月,譚天偉擔任北京化工大學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譚天偉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當選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譚天偉在北京化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使他能夠在特定領域深入探索,進一步積累學術成果。
出站後,他在生物化工係工作,專注於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為解決行業關鍵問題持續努力。
這些學習經曆形成了他深厚的學術積澱,為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譚天偉擔任教師、生物化工係主任等職務,在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傳授知識,還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激發自身的創新思維,促進教學相長。
譚天偉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做訪問學者,讓他再次接觸國際前沿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加強了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
這使他能夠及時了解全球學科發展動態,將國外先進理念引入國內研究,提升研究的國際水平和影響力,對其院士之路起到推動作用。
譚天偉擔任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校長等職務,提升了他的管理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在領導崗位上,他能夠統籌規劃學科發展,爭取更多資源支持科研工作,為團隊創造良好的研究條件,推動學校整體科研水平提升,也為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和推廣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譚天偉擔任領導職務,使他站在更高層麵審視學科發展方向,培養了戰略眼光。
他能夠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帶領團隊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在生物化工領域發揮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了他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權威性,為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譚天偉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化工專家,長期致力於工業生物技術領域研究,包括生物基化學品、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
譚天偉院士率先在國際上提出第三代生物製造概念,強調利用生物製造的方式開發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和生物營養健康品。
這一概念的提出為生物製造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推動了生物產業從傳統的生物加工向更高效、更綠色、更可持續的方向轉變。
譚天偉實現了脂肪酶的發酵生產和酶工業催化的應用。
脂肪酶在食品、醫藥、化工等多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通過發酵生產脂肪酶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酶工業催化應用的拓展,則使得生物催化技術在更多領域替代傳統的化學催化,具有反應條件溫和、選擇性高、環境友好等優點。
譚天偉院士建立了基於標誌代謝物控製的發酵放大新方法,並用於酵母發酵產品的工業生產。
該方法通過對發酵過程中標誌代謝物的監測和控製,能夠更精準地把握發酵進程,實現發酵過程的優化和放大。
該方法提高了酵母發酵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穩定性,降低了生產成本,對於大規模工業發酵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譚天偉開發了發酵廢菌絲體綜合利用工業化應用新工藝。
發酵廢菌絲體通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糖、脂肪等營養成分。
如果直接排放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通過這一工藝,他實現了發酵廢菌絲體的資源化利用,例如從中提取有用的物質,或用於生產生物肥料、動物飼料等,提高了生物產業的整體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近年來,譚天偉院士在光酶耦合催化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利用光催化與酶催化耦合實現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高選擇性氧化。
這一研究方向結合了光催化和酶催化的優勢,為生物基化學品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
該方法具有反應條件溫和、選擇性高、環境友好等優點,有望在未來的生物製造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科研之路解碼
譚天偉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當選院士起到了關鍵作用。
譚天偉率先提出第三代生物製造概念,為生物製造領域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與理論基礎,使他在國際生物製造領域占據前沿地位。
脂肪酶發酵生產及工業催化應用、發酵放大新方法等成果,解決了行業關鍵問題。
以上這些成果顯著提升了他在學術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為當選院士積累了深厚的學術資本。
譚天偉的發酵廢菌絲體綜合利用新工藝,有效解決了行業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汙染問題,實現了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統一。
這些成果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推動了生物產業的技術升級與可持續發展,充分展現了他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與對產業的貢獻,是當選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光酶耦合催化等新領域的研究成果,體現了譚天偉在科研上的創新精神與開拓能力。
他不斷探索前沿領域並取得成果,表明他具備卓越的科研水平與引領學科發展的能力,符合院士在科研創新方麵的要求。
後記
譚天偉院士的出生地甘肅天水,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地理位置,賦予譚天偉開闊視野與進取精神。
譚天偉在清華求學時,紮實的專業知識、嚴謹科研思維與豐富學術資源,為他的科研之路築牢基石。
從業中,譚天偉在北化的研究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成果,而訪問交流使他持續汲取到國際前沿的知識。
科研上,他提出創新概念,攻克行業難題,拓展新的領域,成果顯著。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