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聯盟在日本東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是張聯盟院士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日本在材料科學領域具有先進的研究水平和豐富的研究資源,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他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研究理念、技術和方法,拓寬了國際視野。
材料物性學專業的學習,使他對材料的本質特性和物理機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有助於他從更高層次上思考和解決材料科學中的關鍵問題。
同時,在國外的學習經曆也培養了他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這些能力在他日後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日本的學習期間,他可能還受到了嚴謹的學術氛圍和創新思維的熏陶,進一步激發了他的科研熱情和創造力,為他成為院士積累了強大的學術實力。
院士從業之路
1978年—1983年,張聯盟擔任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新材料係講師。
1986年—1988年,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矽酸鹽工程係粉體教研室主任。
1988年—1995年,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研究室主任。
1995年—1996年,張聯盟擔任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平井敏雄研究室助手。
1997年—1997年,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研究室主任。
1997年4月—1998年,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1999年4月—2000年5月,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校長助理,兼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1999年5月—2000年1月,張聯盟擔任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文部省a類客座教授。
2000年5月—2015年7月,張聯盟擔任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
2017年11月,張聯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年6月,張聯盟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張聯盟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張聯盟擔任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新材料係講師,這期間他通過教學不斷鞏固和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鍛煉了將知識清晰傳授給學生的能力,為培養材料領域的後續人才奠定了基礎。
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矽酸鹽工程係粉體教研室主任,這使他在教學管理和學術團隊領導方麵得到了鍛煉,學會如何組織和協調團隊開展教學與科研工作,為日後領導更大規模的科研團隊積累了經驗。
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研究室主任,他得以專注於前沿科研工作,帶領團隊在材料複合新技術領域進行深入探索,極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創新能力,取得了一係列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張聯盟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擔任平井敏雄研究室助手,這段經曆讓他接觸到國際最前沿的研究理念和技術,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使他學會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來推動自己的科研工作。
回國後,他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研究室主任,繼續深入開展科研工作,將國內外的研究優勢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了科研水平。
張聯盟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到後來擔任武漢工業大學校長助理、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等職務,他在學校管理和學術領導方麵承擔了更重要的職責。
這不僅讓他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麵規劃學科發展,整合學術資源,推動學科交叉融合,還提升了他在協調各方關係、爭取科研資源等方麵的能力,為科研工作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張聯盟擔任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文部省a類客座教授,進一步加強了他與國際頂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國際學術影響力。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這些榮譽是對他長期以來在材料科學領域卓越貢獻的高度認可,也激勵著他繼續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為推動材料科學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院士科研之路
張聯盟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功能梯度複合材料專家,長期致力於梯度材料的功能創新與設計、製備技術創新與工程化應用工作。
張聯盟院士提出了研製波阻抗梯度材料梯度飛片)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梯度飛片撞擊次級飛片的動態加載效應與梯度飛片的組成、結構梯度分布之間的內在聯係及其優化設計方法。
這一成果為相關工程領域提供了關鍵材料與支撐技術,例如在國家極端高壓加載平台、航天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張聯盟院士創建了“異相顆粒可控共沉降”“物理約束超臨界微發泡”“超薄焊接與微區梯度精控”“非均相薄帶的流延成型與整體致密化”以及“梯度剪裁與模塊裝配集成”等係列梯度材料製備新技術及其成套裝備。
這些技術突破解決了梯度材料製備過程中的關鍵難題,實現了梯度材料的可控製備,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和質量,建成了中國唯一的梯度飛片材料的生產、供貨基地。
張聯盟院士提出了集粘彈性損耗、多相異質界麵摩擦損耗、壓電轉換損耗於一體的阻尼材料的“多重能量耗散”創新思路,突破了僅靠“降低模量、增加形變”來提高材料阻尼減振性能的傳統模式。
張聯盟院士發明了複合阻尼材料新體係及其拓溫、拓頻關鍵技術,設計出具有阻尼\模量梯度效應的材料新結構,建立了阻尼材料及其構件的“真空壓力灌注、旋轉充填、分次固化”的梯度構築工藝與技術。
張聯盟院士研製出在寬溫域、寬頻域內兼具高模量、高損耗因子的係列阻尼材料及其典型產品,並實現了批量生產和供貨,在潛艇、高速艦船、航天飛行器等領域應用,大幅減振降噪。
張聯盟院士先後發表sci收錄論文近260篇,編、譯著6部。
他還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倡導研究型、互動式教學改革,主持教改項目,主編專業教材,領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教學團隊建設。
科研之路解碼
張聯盟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當選院士起到了關鍵作用。
張聯盟院士提出的研製波阻抗梯度材料的思想和方法,是材料科學領域的重大創新。
他建立的動態加載效應與材料組成、結構梯度分布的內在聯係及優化設計方法,為材料設計提供了全新思路,在極端高壓加載平台等領域應用廣泛,極大提升了相關領域的技術水平。
張聯盟創建的係列梯度材料製備新技術及成套裝備,解決了梯度材料製備難題,建成國內唯一的梯度飛片材料生產基地,實現了材料的可控生產,為相關工程提供關鍵支撐,成果在多個領域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
張聯盟院士的“多重能量耗散”創新思路及相關技術和結構的發明,突破了傳統阻尼材料的性能局限,研製出的寬溫域、寬頻域高性能阻尼材料及其典型產品,在潛艇、高速艦船等領域批量應用並大幅減振降噪,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和經濟效益。
張聯盟院士發表大量sci收錄論文且編、譯著多部,在材料科學領域形成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持續的創新能力,為同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參考。
張聯盟院士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在教學改革、教材編寫、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麵成果顯著,為我國材料科學領域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也體現了他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麵的卓越貢獻。
後記
張聯盟院士的出生地湖北天門,其濃厚的文化底蘊、重視教育的氛圍,激發張聯盟對知識的渴望。
求學時,他從本科到博士,不斷積累材料領域知識,掌握前沿研究方法,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從業階段,他從基層講師到高校領導,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讓他積累經驗,提升科研與團隊領導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在梯度材料、阻尼材料等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產生巨大效益。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