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馬偉明院士,1960年4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
揚中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處長江中下遊的江心,北與揚州、泰州隔江相望,南與鎮江、常州一衣帶水。
揚中市境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北與泰興、江都、邗江縣隔大江相望,西南與丹徒、丹陽、武進縣依夾江為鄰。
東晉時期有若乾小沙洲露出揚子江水麵,隋唐時期逐步形成帶狀沙洲群,宋代有人以“野小沙”“野新沙”指代,元明以後各沙洲正式命名。
清代稱揚中為太平洲,光緒三十年置太平廳,宣統三年改太平廳為太平縣民國三年太平縣改稱揚中縣,1994年撤縣設市。
揚中人文底蘊深厚,其中揚中傳統木船製造技藝曆史悠久,已有數百年曆史,工匠們打造的木船精美,遠銷海外。
此外,揚中竹編、揚中河豚食俗等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揚中名人輩出,東漢末年廣陵人張綱,官至廣陵太守,在任期間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其事跡在揚中地區被廣泛傳頌,成為當地廉潔奉公的典範。
著名的愛國實業家郭棣活,出生於揚中。
他積極投身於中國的紡織工業建設,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陸小波,揚中八橋人,是鎮江近代著名的實業家、社會活動家。
他在經濟領域頗有建樹,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出生地解碼
馬偉明院士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出生地在文化氛圍、教育資源、成長環境等方麵縣,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揚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視教育的傳統。
這種文化土壤從小就給予馬偉明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熏陶,讓他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良好文化氛圍的滋養。
也培養了他對知識的尊重和追求,為他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
揚中擁有較為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在他的求學階段,當地的學校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條件和師資力量,幫助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這使他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能夠穩步前行。
紮實的基礎教育讓馬偉明在進入高等學府後,能夠迅速適應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研究。
揚中作為一個經濟發展較快、注重科技創新的地方,其整體的社會環境強調創新和發展。
這種環境激發了馬偉明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家鄉的發展需求和對科技的重視,讓他從小就意識到科技對社會進步的重要性,從而激勵他努力學習,為日後投身科研、用科技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埋下了種子。
揚中人民勤勞、堅韌、勇於拚搏的地域精神,在馬偉明的成長過程中深深紮根於他的內心。
這種精神支撐著他在科研道路上麵對重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取得一項又一項的科研成果,最終成為院士,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馬偉明從揚中縣中學現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畢業。
1982年,馬偉明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1987年,馬偉明從海軍工程學院獲船舶電氣工程專業碩士後留校任教,
1993年1996年,馬偉明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研究生並獲電機專業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馬偉明院士的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影響深遠。
馬偉明在揚中縣中學的學習經曆,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在中學時期,他通過紮實的學習,培養了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探索精神。
這為他後續在高等教育階段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他學術生涯的重要基石。
馬偉明從海軍工程大學本科畢業,使他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得到了係統的培養。
他在船舶電氣工程領域獲得了初步的專業認知和實踐鍛煉,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職業目標。
這為他未來在該領域的深耕細作奠定了專業基礎。
海軍工程大學的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讓馬偉明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理論知識,還具備了將知識應用於實際工程的能力。
馬偉明獲船舶電氣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期間他在專業領域進一步深入探索,對船舶電氣工程的複雜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留校任教的經曆,不僅使他能夠繼續在熟悉的學術環境中深化專業知識,還鍛煉了他的教學和科研能力。
這培養了他的團隊協作精神和領導能力,為他日後帶領科研團隊開展重大項目研究積累了經驗。
馬偉明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使他有機會接觸到電機專業最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科研技術,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
清華大學強大的師資力量、先進的科研設備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能夠站在更高的學術起點上思考和研究問題。這一階段的學習和研究使他在電機領域取得了更深層次的學術成果,為他後來在相關領域的創新研究和技術突破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1987年,馬偉明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任教,先後擔任教授、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年,馬偉明入選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獲“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