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在攻讀博士學位過程中,他在飛行器設計專業進一步深耕,專注於特定方向的深入研究。
這需要他獨立開展科研項目,解決複雜的學術問題,促使他形成了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科研風格,為其在工作中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奠定了堅實的科研能力基礎。
讀博期間,孫聰能與國內外頂尖的專家學者交流合作,融入更廣泛的學術圈子,獲取豐富的學術資源和信息。這不僅提升了他的學術地位,還為其日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合作創造了條件,有助於他在更廣闊的平台上推動飛行器設計技術的發展。
院士從業之路
1983年07月,孫聰就職於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
1994年3月起,孫聰先後擔任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飛機總體室主任、總體氣動部部長第一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副所長、所長。
從業之路解碼
孫聰院士的從業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孫聰就職於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初入單位,他從基礎工作做起,得以接觸到飛機設計的各個環節和流程。
他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為後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601所的工作環境中,孫聰有機會參與到實際的飛機設計項目。
通過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他的專業技術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逐漸成長為飛機設計領域的技術骨乾。
孫聰擔任飛機總體室主任、總體氣動部部長等職務期間,他需要負責組織和協調團隊成員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根據成員的專業技能和特點進行合理分工,有效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為完成複雜的飛機設計項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為第一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孫聰需要從整體上把握飛機設計的方向和進度,對設計方案進行評估和決策。
這培養了他的戰略眼光,使他能夠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製定出符合國家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的設計方案。
孫聰在擔任領導職務期間,他帶領團隊承擔了多個重要的飛機型號研製任務。
麵對國內外航空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他鼓勵團隊成員勇於創新,敢於突破傳統設計理念和技術瓶頸。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功攻克了一係列關鍵技術難題,使我國的戰鬥機設計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
孫聰擔任601所副所長、所長後,他不僅在技術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還在行業管理和發展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他積極參與國內外航空領域的學術交流和合作,與同行建立了廣泛的聯係,提升了我國航空科研單位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孫聰院士深知自己肩負著推動我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重任。
在從業過程中,他注重培養和引進優秀的航空人才,為我國航空事業的長遠發展儲備了堅實的人才力量。
同時,他積極推動航空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促進了我國航空工業的轉型升級。
院士科研之路
孫聰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飛行器設計領域專家,長期從事飛機航空電子、隱身技術和飛機設計工作。
作為“飛鯊”殲15的總設計師,孫聰院士帶領團隊突破關鍵技術,掌握艦載機總體設計、著艦、起降、艦上綜合保障等技術,攻克折疊機翼、加強起落架、研發攔阻鉤與著艦引導係統等部件難題,實現我國艦載機研製從無到有的突破,使我國海軍航空武器實現升級。
型飛機及高新工程研製,還擔任殲11b、殲11bs和鶻鷹飛機等多種型號總設計師,在多型裝備研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領軍作用。
孫聰主持建立了基於成熟度控製、單一數據源管理的並行協同飛機數字化設計流程,成功應用於殲15飛機研製,實現100產品數字化定義,100虛擬裝配和100產品數字樣機。
孫聰擔任蘇27飛機定延壽項目負責人,組織製定總體方案,將jxxb研製成果應用到現役蘇27飛機大修和定延壽工作中,使其壽命從2000飛行小時提高到3000飛行小時。
作為國產碳纖維應用研究及工程化驗證項目負責人,他主持製定總體方案和規劃,確保研究成果在jxxb飛機上裝機應用並完成試飛驗證。
孫聰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國內外高水平sci\ei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30餘篇。
他還出版《現代戰鬥機機體結構特征分析》《飛機結構典型故障分析與設計改進》等專著。
孫聰在非線性優化理論與方法、優化方法在無線通信和機器學習中的應用等方麵取得重要進展。
他在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對信息流分析、可信軟件、程序分析與驗證等方麵也有突出貢獻。
孫聰提出未來空戰場景設想,推動戰鬥機向複雜空戰係統方向演變,為第六代戰鬥機發展提供思路。
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孫聰在教學中專注“摳細節”,主編多本教材,為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域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科研之路解碼
孫聰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成為院士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孫聰在殲15艦載機等多種型號研製中取得的成果,展現了他在飛行器總體設計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卓越能力。
他解決了我國航空領域的重大技術難題,使我國在艦載機等方麵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孫聰院士針對飛機數字化設計等取得的創新技術成功應用,提高了我國飛機設計製造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推動航空工業技術升級,體現了他在技術創新方麵的實力。
孫聰的研究成果廣泛應用於我國航空裝備的升級和發展,增強了我國航空武器的戰鬥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航空領域的地位和競爭力,讓他在國內外航空行業中獲得高度認可,為當選院士積累了行業影響力。
他的研究成果推動了國產碳纖維等航空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進步,對我國航空工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孫聰出版專著、發表論文,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進行總結和傳播,為行業內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傳承做出了貢獻,展現了他在學術領域的深厚造詣。
他培養專業人才,讓更多的人能夠投身於航空事業,為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體現了他作為行業領軍人物的擔當和貢獻。
後記
遼寧沈陽作為孫聰院士出生地,其工業氛圍濃厚,自幼激發其航空夢想,為他投身航空事業埋下了興趣的種子。
求學之路上,他從北京航空學院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本科雷達與導航專業,到碩博階段飛行器設計領域的深入鑽研,塑造了他紮實的專業素養與科研思維。
從業之路上,他紮根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從基層到領導崗位,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了他的團隊協作與決策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主導殲15等型號研製及技術創新,攻克關鍵難題,成果豐碩。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