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楊華勇回國後在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
1991年5月,楊華勇博士後出站後留在浙江大學機械工程係任教,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
1993年9月,楊華勇擔任浙江大學流體傳動及控製研究所副所長。
1997年9月,楊華勇擔任浙江大學流體傳動及控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0年6月,楊華勇擔任浙江大學國家電液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12月,楊華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機械電子工程)。
從業之路解碼
楊華勇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重要的影響。
楊華勇在西南農學院農機工程係任教期間,使他有機會將所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相長中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
同時,他也開始接觸農業機械領域的實際問題,為科研工作積累素材和思路。
楊華勇在英國國家核能聯合公司從事博士後工作,讓他接觸到核能領域的先進技術和高端設備,參與到前沿科研項目中。
這不僅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還拓寬了他的研究視野,使他了解到不同領域對流體傳動及控製技術的需求和應用,為他後續開展跨學科研究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楊華勇在浙江大學流體動力與機電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後工作,為他提供了國內一流的科研平台。
在這裡,他能夠專注於流體傳動及控製領域的研究,與國內頂尖學者合作交流,獲取豐富的科研資源。
此後,楊華勇在浙江大學擔任多個重要職務,如流體傳動及控製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電液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
這些領導崗位使他能夠帶領團隊開展係統性、創新性的研究工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提升了他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領導力。
楊華勇從在浙江大學任教到擔任多個領導職務,他長期致力於機械電子工程領域的研究與創新,不斷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在流體傳動與控製等方麵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和優勢。
這些成果不僅解決了行業內的關鍵技術問題,還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逐漸積累起了極高的學術聲譽,為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科研之路
楊華勇院士是我國著名的流體傳動與控製領域專家,長期從事電液控製方麵的理論研究、基礎元件和係統開發、盾構與液壓電梯關鍵技術研發以及工程化等工作。
楊華勇院士突破了盾構壓力穩定性控製、載荷順應性設計和姿態預測性糾偏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攻克了掘進過程失穩、失效、失準三大國際難題。
楊華勇院士研發出土壓、泥水和複合三大類盾構係列產品,帶領團隊研製出國內首台複合盾構,實現了中國在隧道掘進裝備領域從“跟跑”向“並跑”和“局部領跑”的轉變。
其中“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楊華勇院士率領研究團隊攻克了液壓電梯速度與位置精確控製、勢能高效回收關鍵技術難題。
他們提出新型平衡閥設計新方法,研製出樣機並實現了工程應用,其中“電液比例節能型電梯液壓速度控製技術”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楊華勇院士出版專著4部,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雜誌論文26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6篇,ei收錄論文230篇,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2項。
此外,楊華勇院士還先後主持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50餘項,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科研之路解碼
楊華勇院士的研究成果,在他後來成為院士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首先,他在盾構技術、液壓電梯技術等領域取得的創新性成果,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
這些成果解決了行業關鍵難題,推動了相關技術發展,為他積累了堅實的學術聲譽,是其成為院士的重要學術基礎。
楊華勇主持眾多國家級科研項目並取得突出成果,體現了他具備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和帶領團隊開展前沿研究的能力。
這是院士應具備的重要素質,也是他當選院士的有力支撐。
楊華勇院士的研究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應用,如盾構裝備的研發使我國在隧道掘進裝備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局部領跑”的轉變,為國家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種突出的行業影響力和貢獻是他成為院士的關鍵因素之一。
後記
楊華勇院士出生於重慶九龍坡,家鄉的人文底蘊和成長環境賦予他堅韌勤奮的品質。
求學過程中,他在華中工學院打下紮實專業基礎,又赴英國巴斯大學拓寬國際視野,為後續的科研築牢根基。
從業之路上,他從西南農學院任教起步,到在英國國家核能聯合公司、浙江大學的工作經曆,豐富的崗位鍛煉讓他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科研之路中,他聚焦盾構、液壓電梯等領域,突破了一係列關鍵技術,成果顯著。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