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從業之路
1970年1月起,尹澤勇在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先後擔任強度組組長、強度室主任工程師、所總師。
2005年,尹澤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7年1月起,尹澤勇在中航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擔任科技委副主任。
2015年4月,尹澤勇擔任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首任院長。
從業之路解碼
尹澤勇院士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且多方麵的影響。
尹澤勇從強度組組長做起,他深入參與航空發動機強度相關的具體工作。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後續承擔更重要的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尹澤勇擔任強度室主任工程師和所總師後,他開始負責整體技術工作。
這使他能夠從更高層麵把握航空發動機的研發方向,統籌協調各方麵資源,全麵提升了他的技術領導能力和係統思維能力。
尹澤勇進入研究所不久,他就率先開展“有限元”這一前沿學科的研究及應用工作。
他創造性地提出體殼過渡元和疏密過渡元兩類新元素,解決了多種發動機複雜結構的強度分析問題,讓研究所在相關領域處於行業前列。
這為他贏得了學術聲譽,也為成為院士積累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尹澤勇在中航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擔任科技委副主任,這一職務讓他能夠站在更高的行業層麵。
他了解整個航空工業的發展戰略和技術需求,參與製定行業技術發展規劃。
這拓寬了他的視野,使他對航空發動機技術在整個航空工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同時,這也提升了他在行業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他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推動技術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這有助於他的科研成果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得到應用和推廣,進一步提升了他的學術地位和行業認可度。
尹澤勇擔任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首任院長以後,他致力於培養航空航天領域的專業人才。
他將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傳授給學生,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儲備了大量優秀人才。
同時,他在學院建設和學科發展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航空航天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促進了產學研的結合,使學院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這不僅體現了他對航空航天事業的傳承和擔當,也進一步提升了他在教育和科研領域的聲譽和影響力,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尹澤勇院士率先開展“有限元”前沿學科研究及應用,創造性提出體殼過渡元和疏密過渡元兩類新元素,解決發動機複雜結構強度分析問題。
尹澤勇院士建立起現代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係統分析方法。
他主持製定國內首型渦扇發動機型號規範和首個航空發動機型號研製可靠性大綱,提出確定初始首翻期的方法。
尹澤勇院士擔任我國第一種設計定型並批量交付使用的渦扇發動機總設計師,實現渦扇發動機研製從無到有突破。
該機型達到國際同類現役發動機水平,大量裝配某型飛機,改變該飛機動力裝置依賴進口局麵。
該發動機研製及應用獲多項大獎,包括2003年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研製金獎、2004年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尹澤勇負責全麵技術工作的某渦軸發動機,是我國首台從預研開始全新自行設計的航空發動機。
該發動機實現了渦軸發動機技術水平從第一代向第三代跨越發展,打破國外壟斷和封鎖,完成研製方式從仿製向自主研發轉變,使我國成為能獨立研發有自主知識產權先進渦軸發動機的少數國家之一。
他主持研製“玉龍”發動機,是我國第一型無參照樣機完全自主創新研製成功的先進渦軸發動機,解決某武裝直升機動力受製於人的問題。
尹澤勇主持研製某主減速器及某減傳係統,分彆安裝於國產最大噸位及最小噸位直升機。
他主持研製某新型傳動係統,實現我國直升機傳動係統由中低速輸入到高速輸入的跨越。
尹澤勇院士主持完成國內首次渦軸發動機設計體係建設及驗證。
他主持某新型對轉小發動機技術研究,能減少轉子陀螺力矩、降低發動機重量、提高發動機性能。
他主持開展我國第一型大型客機發動機驗證機研製。
科研之路解碼
尹澤勇院士的研究成果,是他當選院士的核心支撐,在理論創新、型號研製、行業發展等多方麵影響深遠。
在理論與方法創新上,他率先開展“有限元”研究並提出新元素,構建現代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分析方法,製定型號規範與可靠性大綱,為後續研究築牢理論根基,展現深厚學術造詣。
他主導我國首型渦扇發動機定型量產,打破依賴進口的局麵。
他推進渦軸發動機從仿製到自主研發的轉變,實現技術代際跨越。
其中“玉龍”發動機更是解決直升機動力受限難題。
他主持直升機傳動係統研製,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這些型號成果不僅填補國內空白,更讓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極大提升了他在行業內的威望。
從行業發展角度,他主持發動機設計體係建設、新型發動機技術研究,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他培養眾多專業人才,促進產學研結合,其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並不斷推動行業進步,綜合體現了他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卓越貢獻與引領地位,是他當選院士的關鍵因素。
後記
尹澤勇成為院士的原籍地江蘇寶應,其濃厚的文化氛圍與尊師重教傳統,在精神層麵給予他熏陶,激勵其追求卓越。
求學之路上,他在西北工業大學打下紮實理論基礎,在美國訪學接觸前沿技術拓寬了他的視野,北航讀博又再次提升了他的專業研究和科研能力。
從業之路上,他在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提升了他的技術領導力;中航工業任職,使他把握住了行業的戰略需求,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