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從四川嶽池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的航空交通專家張軍
院士出生地
張軍院士,1965年7月30日出生,原籍四川省廣安市嶽池縣。
嶽池縣位於四川盆地東部,渠江和嘉陵江彙合處的三角台地。
嶽池東鄰廣安區,南毗重慶市合川區,西界南充市嘉陵區,北枕南充市高坪區、蓬安縣。
嶽池曆史悠久,唐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置嶽池縣,治所在思嶽池,隸屬劍南道果州。
唐開元二十年732年),治所遷至伏江裡。
明洪武初年1368年),治所遷翔鳳山南麓今九龍街道)至今。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嶽池縣隸屬廣安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嶽池縣隸屬廣安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嶽池縣隸屬順慶府廣安州。
清康熙七年1668年),嶽池縣並入廣安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複置嶽池縣,隸屬川北道順慶府。
民國元年1912年),嶽池縣隸屬大漢四川軍政府。
1949年12月16日,嶽池縣解放。1950年隸屬川北行政區南充專區,1952年隸屬四川省南充專區,1993年劃歸廣安地區管轄,1998年隸屬廣安市至今。
出生地解碼
張軍院士的出生地四川廣安嶽池縣,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嶽池縣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張軍院士自幼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了對知識的尊重,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這些品質有助於他在學術研究中保持專注和執著,追求卓越。
嶽池縣有著重視教育的傳統,當地積極推動教育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這種教育氛圍使得張軍院士在學生時代能夠接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為他日後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造,並在學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嶽池縣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他們的成功故事為當地的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張軍院士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這些榜樣的激勵,立誌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所建樹。
這種榜樣的力量能夠激發他的學習動力和創新精神,促使他不斷努力追求進步。
家鄉的山水和人文環境是張軍院士內心深處的情感寄托,這種鄉土情感可能會轉化為他為家鄉爭光、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動力。
即便在外地求學和工作,他也可能始終心係家鄉,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從而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奮進,取得突出成就。
院士求學之路
1987年、1990年、2001年,張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後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張軍院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且多方麵的影響。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期間,張軍係統學習了航空航天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其科研之路搭建了堅實的知識框架。
同時,在本科學習階段,也培養了他對專業的濃厚興趣和基本的研究素養,為後續深入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石。
張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習階段,他進一步深化專業知識,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一些科研項目,開始接觸學科前沿問題。
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鍛煉了他的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逐漸明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為未來的學術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張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習階段,他專注於前沿課題研究,深入探索航空航天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
通過獨立開展深入研究,他不僅在專業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知識,更培養了獨立思考、創新研究的能力。
博士階段學習,使他能夠從更高層次審視和解決問題,為成為院士所需的深厚學術造詣奠定了關鍵基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優秀的學術傳統,彙聚了眾多頂尖學者和科研人才。
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學,張軍院士有機會聆聽專家學者的講座和課程,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與同行和前輩進行思想碰撞。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求學過程中,他不僅了解了學科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而且更加激發了他的創新思維。
這對他在後來的科研道路上不斷取得突破、最終成為院士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北航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研實踐平台和資源。
在求學過程中,張軍能夠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和實驗室工作,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通過實踐不斷優化研究方法,提高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種科研實踐的鍛煉,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為日後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取得創新性科研成果並成為院士奠定了實踐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張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先後擔任教授、副院長、院長等職。
2009年9月,張軍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
2013年,張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7年12月,張軍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2022年4月,張軍擔任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從業之路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