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從甘肅蘭州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控製工程專家柴天佑
院士出生地
柴天佑院士,1947年11月20日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
蘭州位於中國陸地的幾何中心、甘肅省中部,是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蘭州東與定西市接壤,東南與定西市毗鄰,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相連,西、西北與武威市交接,北與白銀市為鄰,東北與白銀市相接。
蘭州曆史悠久,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蘭州地區設立了榆中縣,隸屬於隴西郡。
漢武帝時期,設立金城郡,蘭州成為其治所,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逐漸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
隋文帝廢除了金城郡,設立了蘭州總管府。
唐代時期,蘭州成為隴右道的治所,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絲綢之路的繁榮,使其成為西北地區的經濟中心。
宋元明清時期,由於絲綢之路的衰落和政治中心的轉移,蘭州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邊防重鎮。
清朝時期,隨著移民政策的實施和絲綢之路的再度繁榮,蘭州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繁榮。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逐漸發展成為甘肅省的省會城市和西北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麵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蘭州人文底蘊深厚,它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形成了以融合多民族、多地域文化為一體的多元文化特色。
蘭州有悠久的黃河文化,蘭州人民創造了包括筏子、水車等技藝,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根本的黃河文化。蘭州水車博覽園景區等人文景觀是黃河文化的重要體現。
蘭州有璀璨的絲路文化,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節點城市,蘭州在曆史上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豐富的絲路文化遺產,如莫高窟藝術對蘭州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蘭州名人輩出,明代隴上的大學者段堅,被稱為理學名臣,也是明代河東學派的繼承者;秦維嶽,清代蘭州後五泉人,創辦了五泉書院,編修了《皋蘭縣續誌》,先後被聘為蘭山、五泉兩書院山長,為培養地方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諫,明永樂至天順年間在世,正統七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工書善畫,著有《使南稿》《蘭坡集》等著作。
出生地解碼
蘭州對柴天佑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蘭州作為黃河文化和絲路文化的交彙點,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這種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柴天佑,培養了他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創新的追求。
像古代蘭州人段續引入筒車造福一方,這種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精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著柴天佑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探索。
蘭州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柴天佑就讀的西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當地的名校,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該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教師團隊,引導他養成了勤奮好學、積極進取的習慣,激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這為他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蘭州地處西北,形成了堅韌、樸實的城市性格。
這種性格特質也融入到了柴天佑的身上。
在科研過程中,他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在工廠工作時,他能克服艱苦的條件,從工人成長為廠長,後來又毅然放棄廠長職位去追求學術夢想。這種堅韌不拔、腳踏實地的精神,使他能夠在科研道路上堅持不懈,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蘭州是西北地區的重要城市,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這種地域優勢讓柴天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科研資源和發展機會。
例如,蘭州周邊的一些工業企業為他提供了實踐和研究的對象。
他後來參與的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選礦廠自動化工程改造等項目,就與蘭州的地域產業特點密切相關。
這使他能夠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為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契機,從而推動他在科研領域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求學之路
1977年,柴天佑考取東北電力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僅用兩年半時間修完大學四年課程,1980年本科畢業。
1979年,柴天佑考入東北工學院研究生,師從郎世俊教授,1983年畢業於該校工業自動化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柴天佑於東北工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工業自動化專業首批博士。
求學之路解碼
柴天佑院士獨特的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柴天佑考取東北電力學院工業自動化專業,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是他踏上科研之路的重要起點。
他僅用兩年半時間修完大學四年課程,展現出了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這種高效學習的經曆,培養了他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也讓他養成了勤奮刻苦、自律自強的學習習慣,為後續的深造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考入東北工學院師從郎世俊教授攻讀研究生。
郎世俊教授在自動化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科研經驗,在其指導下,柴天佑得以接觸到該領域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這為他打開了學術研究的新視野。
在導師的引領下,他深入探索工業自動化專業知識。
他通過參與科研項目和學術研究,逐漸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日後在科研道路上取得創新性成果奠定了關鍵基礎。
柴天佑成為中國工業自動化專業首批博士。
這一階段的學習讓他在專業領域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使他能夠站在學科前沿進行思考和研究。
博士期間的科研經曆,鍛煉了他開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培養了他嚴謹的科學思維和堅韌不拔的科研精神。
這讓他具備了攻克重大科研難題的實力,為他日後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當選院士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
院士從業之路
1985年,柴天佑博士畢業後留在在東北工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同年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學習。
1990年,柴天佑在東北大學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2年,柴天佑組建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中心。
1993年,柴天佑赴日本上智大學、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工學院作訪問學者。
1996年,柴天佑擔任東北大學自動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7年,柴天佑任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柴天佑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