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高文碩士畢業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係工作,先後擔任助教、講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1年3月,高文獲得日本東京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之後擔任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電子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3年11月起,高文先後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係係主任和計算機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8年3月起,高文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2000年6月起,高文擔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同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2006年3月,高文擔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2011年12月,55歲的高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計算機應用技術)。
2022年4月,高文擔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
從業之路解碼
高文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他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高文碩士畢業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係工作,他從助教逐步晉升到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段時間裡,他通過教學工作,加深了對計算機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
在科研方麵,他積極參與各種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為日後的學術成就奠定了基礎。
高文開始擔任計算機係係主任和計算機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
領導崗位的經曆不僅讓他在管理方麵得到了鍛煉,能夠更好地組織和協調團隊資源,還使他從更高的層麵了解學科發展方向和需求。
這有助於他把握科研方向,整合各方力量開展更有針對性的研究工作。
高文獲得日本東京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並擔任客座研究員。
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學習和研究經曆,讓高文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不同的學術環境和研究氛圍,促使他從更國際化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升了他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高文進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副所長、所長等職務。
中國科學院為高文提供了更廣闊的科研平台和豐富的科研資源,使他能夠帶領團隊開展更具挑戰性的科研項目,在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進一步提升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高文在擔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以及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期間,他積極推動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了不同學術機構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也為他自己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思路和機遇。
高文擔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以及擔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以後,他將自己豐富的學術經驗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入北京大學。
他致力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同時,他也推動了北京大學相關學科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他在教育和學術領域的聲譽。
總的來說,高文院士在不同工作階段的經曆,為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科研之路
高文院士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對他當選院士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數字視頻編碼技術領域,高文院士領導製定了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avs),打破了國際標準的技術壟斷,降低了視頻編碼技術的專利成本。
avs標準被全球數十億設備采用,成為國際主流視頻編碼標準之一,為我國數字視頻產業在國際上贏得了話語權。
2020年,高文院士團隊的“超高清視頻多態基元編解碼關鍵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該成果構建了多尺度時空信號一致性率失真度量模型,攻克了高效編碼難題。
他們還研製了視覺質量精準可控的多粒度並行超高清實時編碼器,推動了超高清視頻產業的發展。
在人工智能領域,高文院士團隊研製成功鵬城雲腦係列智能算力平台。
鵬城雲腦是全球領先的智能算力大科學裝置,突破了大規模分布式訓練的技術瓶頸,為我國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撐,支持了多項國家級人工智能重大任務的實施。
在人臉識彆領域,高文院士憑借“人臉識彆理論、技術、係統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該成果在安防、金融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提高了身份識彆的準確性和效率。
在中國手語識彆與合成研究領域,高文院士團隊的“基於多功能感知理論的中國手語識彆與合成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一成果有助於推動無障礙通信技術的發展,為聽障人士提供更好的交流便利。
科研之路解碼
高文院士率領研究團隊取得的上述這些研究成果,使他在學術界和產業界都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有創新,還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推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成果展示了他在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的深厚造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是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重要支撐。
後記
高文院士原籍地山東牟平,其地域文化賦予他勤奮、堅韌的品質。
求學之路上,他在多所高校深造,紮實的專業學習讓他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不同高校的學術氛圍也拓寬了他的視野,為他的科研創新提供了思路。
從業之路上,他在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擔任重要職務,豐富的領導和管理經驗使他能更好地組織團隊、整合資源,推動科研項目開展。
科研之路上,他在數字視頻編碼、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眾多突破性成果,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他在學術研究、實踐應用和團隊領導等方麵,都具備卓越能力,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計算機應用技術領域的傑出代表。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