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薑會林院士,1945年7月10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
遼中區位於遼寧省中部,沈陽市西南部。
其東部與遼陽市相鄰,西部與錦州市黑山縣毗鄰,南部與鞍山市台安縣相接,北與沈陽市新民市連接。
早在新石器時代,遼中區境內就有人類活動。
戰國時期,這裡屬燕國遼東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歸遼東郡,屬幽州。
漢武帝時期,境內有遼陽縣古城遺址。
此後曆經多個朝代變遷,遼中先後屬遼國的湯州和金國的東京路遼陽府等地。
元朝時,分屬遼陽路和廣寧路。
明朝時,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1906年,始建遼中縣。
民國時期,屬奉天省後改為遼寧省)。
1959年,屬沈陽市。
2016年,國務院批準撤遼中縣設遼中區。
遼中區文物遺存豐富,有潘家堡遺址、偏堡子墓葬群等文物古跡,明邊牆遺址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滿族民俗保存完好。
遼中區湧現出了不少名人。
比如寧恩承,遼中縣人,25歲受張學良資助赴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專攻財政金融學,30歲任東北大學秘書長、代張學良校長主持校務,使東北大學走向鼎盛。
他後任華北四省稅務局局長等要職,還在1992年促成東北大學複校。
還有東北軍將領王樹常,遼寧省沈陽市奉天)遼中縣肖寨門鎮三南村人士,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
他曆任國民黨政府軍令廳廳長、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職,建國後任國家水電部參事室參事、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出生地解碼
遼中區對薑會林院士的成長成才有多方麵影響。
遼中區曆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人類活動痕跡。
這裡是滿族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傳統節日慶祝活動獨具特色。
這種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薑會林對文化和知識的尊重與熱愛,激發了他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為其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追求奠定了文化基礎。
遼中區重視教育發展,區內的遼中區第一高級中學始建於1954年,1979年成為遼寧省重點中學。
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有多名優秀教師。
薑會林在青少年時期可能受益於當地良好的基礎教育資源,遇到了優秀的老師。
他們的教導和引導為薑會林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他的學習能力和科學思維,助力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前進。
遼中區地處遼河中遊,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農業基地。
這種地理位置和經濟環境,可能使薑會林從小就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培養了他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堅韌不拔的性格。
在麵對學習和科研中的困難時,他能夠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勇於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遼中區人文薈萃,當地可能有一些在學術、科技等領域有成就的人物。
他們的故事和成就可能成為薑會林成長過程中的榜樣,激勵他努力學習,追求卓越。
儘管目前沒有明確資料表明遼中區有哪些具體人物對薑會林產生了直接影響,但一個地區的人才群體效應往往會對當地青少年產生鼓舞和引領作用,讓他們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標。
院士求學之路
1964年7月,薑會林就讀於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精密儀器設計與工藝專業,1969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78年10月,薑會林就讀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光學技術與儀器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薛鳴球院士,1981年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3年1月,薑會林就讀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光學技術與儀器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王大珩院士,1987年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薑會林院士的求學經曆,為其他日後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產生了深遠影響。
薑會林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就讀,此階段為他打下了紮實的專業基礎。
在精密儀器設計與工藝專業的學習,讓他對光學儀器的設計、製造工藝等有了係統的認識,培養了他在光學工程領域的基本技能和素養,為後續深入研究提供了底層知識支撐。
薑會林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士,師從薛鳴球院士。
這一階段他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始深入光學技術與儀器專業領域進行研究。
薛鳴球院士在光學設計等方麵有著深厚的造詣,在其指導下,薑會林不僅學到了先進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式的熏陶,為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薑會林繼續在該研究所攻讀博士,師從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院士是中國光學界的泰鬥,在他的引領下,薑會林得以接觸到光學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理念,參與到更具挑戰性的科研項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