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廣在美國惠普公司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的係統設計與分析工作。企業實踐與學術研究不同,它更注重實際應用和解決現實問題。
在惠普的這段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學會從工程應用的角度思考問題。
他參與實際項目,深入了解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在企業中的運作流程,為後續研發有我國知識產權的相關係統提供了實踐藍本。
回顧孫家廣院士的求學經曆,從清華奠定理論根基,到國外訪學開闊視野,再到企業實踐積累經驗,各個階段層層遞進、相輔相成。
紮實的理論基礎,讓他在接觸國際前沿知識時能夠快速理解吸收。
國際視野為他指引研究方向,企業實踐則賦予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
這一係列的求學經曆,最終成就了他在軟件及應用領域的卓越成就,使其成為推動我國製造業信息化、提升軟件產業化能力的領軍人物。
院士從業之路
1970年,孫家廣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7年—1978年,孫家廣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
1986年—1987年,孫家廣擔任美國矽穀idvie公司總工程師。
1990年,孫家廣晉升為清華大學教授。
1999年9月,在孫家廣的主持下,創建了清華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清華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正式轉編成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孫家廣先後擔任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和院長。
2006年10月—2016年6月,孫家廣擔任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2017年2月,清華大學牽頭成立大數據係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孫家廣出任首任主任。
2018年9月,清華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孫家廣出任首任主任。
從業之路解碼
孫家廣院士的從業之路,猶如一部中國工程科技發展的縮影,其跨越學術、產業與教育的多重實踐,不僅塑造了他作為技術領軍者的格局,更成為其當選院士的核心驅動力。
在清華大學自控係任教期間,孫家廣參與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時值\"文革\"後期,清華師生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科研。
例如1970年代,他參與的核燃料後處理項目\"712任務\"),這種\"邊乾邊學\"的實踐模式培養了他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1975年,他主導開發的計算機輔助電路分析軟件,成為國內最早的工程應用軟件之一,初步展現了將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赴日技術人員,他深入接觸了日本企業的精細化管理與質量管理體係。
伊藤忠作為綜合性商社,其\"全產業鏈服務\"理念如從纖維到機械的跨領域整合)啟發了他對技術與產業協同的思考。
這段經曆使他意識到,技術創新必須與市場需求深度融合。
孫家廣在擔任美國矽穀idvie公司總工程師期間,他主導開發了基於實體造型技術的cad係統,突破了傳統線框建模的局限。
idvie的技術路徑如參數化設計、特征建模)直接影響了他後來在清華的研究方向,為國產cad係統研發奠定基礎。
孫家廣在惠普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開發時,他參與了全球首個基於unix的商用cad\ca係統研發。
這段經曆讓他深刻理解到軟件係統需兼顧技術先進性與工業級可靠性。
他理解標準化重要性,惠普的開發流程如模塊化設計、版本控製)成為他後來推動國產軟件產業化的方法論。
晉升教授後,他牽頭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cad係統thcad),並在全國數百家企業推廣。
該係統通過\"參數化繪圖工程標注自動化\"等功能,將設計效率提升35倍,直接推動了製造業信息化進程。這一成果不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更成為他1999年當選院士的核心支撐。
孫家廣從人才培養到學科重塑,他創建軟件學院,他的辦學理念提出\"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即理論教學+企業實訓+科研創新。
等企業參與課程設計,首創\"軟件開放日\"等實踐環節。
在學科體係構建上,他設立\"軟件理論與係統信息係統工程\"等研究所,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控製理論、運籌學的交叉融合。
例如,他主導的\"複雜係統建模與驗證\"方向,為國產工業軟件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論支撐。
孫家廣在擔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期間,他推動成立\"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開創\"國際化、跨學科、產學研\"的培養模式。
2017年,他牽頭組建大數據係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聚焦\"數據安全智能分析\"等卡脖子問題,研發的工業大數據平台已在航天、汽車等領域應用。
從thcad到大數據平台,孫家廣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研究路徑。
他的科研成果不僅發表於頂級期刊如《puteraideddesign》),更通過企業合作實現規模化應用。
這種\"頂天立地\"的科研模式符合工程院院士評選中\"應用成效顯著\"的標準。
孫家廣創建的軟件學院,累計培養5000餘名畢業生,其中30進入華為、阿裡巴巴等企業,20從事科研工作。
這種\"金字塔型\"人才結構基礎研究+工程實踐)為我國軟件產業提供了持續動力,也體現了院士\"培養工程科技人才\"的職責。
在戰略視野與國家需求的契合方麵,孫家廣提出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理念,在2015年\"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得到體現。
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他推動設立\"複雜係統智能計算\"等重點專項,引導科研資源向國家重大需求傾斜。
由此可見,孫家廣院士的從業之路,是一部中國工程科技自主創新的奮鬥史。
從技術攻堅到產業賦能,從教育革新到戰略布局,他的每一步選擇都精準錨定國家需求。
這種\"以學術為根、以產業為翼、以教育為魂\"的實踐路徑,不僅成就了他個人的學術巔峰,更塑造了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軌跡。
正如他在清華大學軟件學院成立時所言:\"我們不僅要培養工程師,更要培養能夠定義未來的科技領袖。\"
這種格局與擔當,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精神的生動寫照。
後記
孫家廣院士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其出生地、求學與從業之路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江蘇鎮江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
這裡的人文環境滋養了孫家廣,讓他從小就被賦予了創新的基因和開闊的視野,為他日後投身科研並勇於突破傳統思維奠定了精神根基。
在求學階段,孫家廣就讀於清華大學自控係,在學術資源豐富的清華,他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成為他科研生涯的基石。
後來,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訪問學者,接觸到國際前沿技術和理念,拓寬了視野,也看到差距,激發了他科研報國的決心。
孫家廣在美國惠普公司的工作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會從工程應用角度思考問題,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從孫家廣留校任教起,他開啟了從業之路。
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讓他理解了技術與市場的關係。
在美國矽穀idvie公司擔任總工程師,他積累了領導和實踐經驗。
回國晉升教授後,他不斷鑽研,成果頻出。
他創建清華大學應用技術學院並當選院士,此後在教育領域不斷創新,為國家培養大量人才。
他牽頭成立相關實驗室和研究中心,致力於解決國家在相關領域的關鍵問題。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