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王岩飛院士,1963年5月出生於遼寧鐵嶺。
鐵嶺市位於遼寧省北部,鬆遼平原中段,東依長白山係哈達嶺餘脈,西臨遼河,南與沈陽市、撫順市毗鄰,北與吉林省四平市相連,東與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吉林省遼源市接壤,西與沈陽市法庫縣、康平縣及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和通遼市為鄰,是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通往中國腹地和港口的重要通道。
鐵嶺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活動。
夏、商、西周時期,這裡為青州屬地。
南北朝時期,這裡處於契丹領地內。917年,遼太祖設置機構冶煉銀子,將富州改為銀州。
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在古鐵嶺設鐵嶺衛,後徙於今沈陽東南奉集堡,洪武二十六年移衛治於銀州,即鐵嶺市。
清光緒三十三年鐵嶺境域屬東三省總督。
1984年9月20日,省轄鐵嶺市成立,2002年至今,鐵嶺市轄銀州、清河2區,調兵山、開原2市,鐵嶺、昌圖、西豐3縣。
鐵嶺人文底蘊深厚,這裡興建於順治十五年的銀岡書院,是東北唯一僅存的古代書院,周恩來總理12歲時曾在此讀書。
鐵嶺民俗文化獨特,這裡的薩滿祭祀、民間歌舞、太平鼓、大頭人舞、子弟書、東北大鼓、紙貼畫、剪紙、泥塑、根雕、瓷板畫、草編等民族文化、大眾文化、民間藝術特色鮮明。
鐵嶺紅色文化基因濃厚,楊靖宇抗聯一軍三師,在城子山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雷鋒同誌也曾在鐵嶺生活過。
此外,鐵嶺是全國聞名的“曲藝小品之鄉”和“二人轉之鄉”,由鐵嶺人獨創的秧歌戲成為祖國戲劇百花園中的新劇種。
鐵嶺名人輩出,《紅樓夢》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的關外祖籍在鐵嶺,後四十回作者高鶚也是鐵嶺人。
還有中國手指畫創始人高其佩、“字震九州”書法家魏燮均、著名作家端木蕻良。
明代遼東總兵李成梁、清末民初政治家趙爾巽、我國第一個布爾什維克任輔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以及眾多在體育領域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使鐵嶺被譽為“冠軍之鄉”。
出生地解碼
遼寧鐵嶺,對王岩飛院士的成長成才有多方麵影響。
鐵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清初流放人郝浴興建的銀岡書院,以“致知格物”為教育宗旨,強調實踐。這種注重實踐的文化傳統,可能促使王岩飛在科研中養成了重視實驗和實踐的習慣,即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索來驗證理論、解決問題。
此外,鐵嶺曆史上名人輩出,如明朝大將李成梁、文學家高鶚等。
這些傑出人物的事跡和成就,可能成為王岩飛成長過程中的榜樣力量,激勵他追求卓越,在自己的領域努力取得非凡成就。
銀岡書院曆經三百多年,培養出大批利國濟世人才,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教育體係,承擔著鐵嶺地區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
王岩飛在鐵嶺接受基礎教育時,或許受到了當地良好教育氛圍的感染,以及優質教育資源的滋養,為他日後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從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鐵嶺的地域文化中蘊含著堅韌、勤奮的品質。
東北人民在麵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時,養成了吃苦耐勞、勇於拚搏的精神。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王岩飛可能也培養出了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勤奮努力的態度,能夠在科研道路上不畏困難,持之以恒地進行鑽研。
鐵嶺當地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社會環境,為王岩飛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家人、老師和周圍的人對教育的重視,會讓他從小就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激發他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欲。
這些促使他努力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在科研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當選為院士。
院士求學之路
1980年,王岩飛考入北方交通大學現北京交通大學)本科,1984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7年,王岩飛從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92年—1993年,王岩飛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遙感中心訪問學習。
1998年,王岩飛從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王岩飛院士的求學之路呈現出係統性、國際性與科研深度遞進的特點,為其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多維度基礎。
王岩飛院士本科考入北方交通大學現北京交通大學),該校以工科見長,尤其在電子、信息領域積累深厚。
這一選擇使他早期接觸通信、電子技術等基礎學科,為後續從事遙感、雷達等研究埋下伏筆。
本科階段的課程學習如數學、物理、電子線路等),為王岩飛構建起嚴謹的工科思維,培養他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能力。
同時,8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複蘇期的學術氛圍,也激發了他對科研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王岩飛進入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攻讀碩士,該所是國內電子信息領域的頂尖科研機構。
在這裡,他接觸到雷達、遙感技術的前沿課題,師從行業專家,初步掌握科研選題、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的方法論。
碩士階段的研究可能圍繞微波技術、信號處理展開。
這類基礎研究鍛煉了王岩飛對複雜問題的拆解能力,為後續從事合成孔徑雷達sar)、遙感應用等研究奠定技術基礎。
此時,王岩飛形成的“問題導向—理論驗證—技術突破”思維模式,成為他科研生涯的核心邏輯。
王岩飛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遙感中心訪問學習,正值全球遙感技術快速發展期如星載sar技術興起)。
這一經曆讓他接觸到國際前沿的遙感數據處理、雷達圖像處理算法,了解到歐美國家在科研管理、跨學科合作上的模式。
在國外的學習可能促使他關注微波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gis)的結合。這種跨學科視角為他後來在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提供了思路。
同時,國際合作經驗培養了他學術自信與全球視野,為他後續帶領團隊參與國際項目合作奠定基礎。
王岩飛在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現空天院)完成博士學業,期間他可能聚焦於sar圖像解譯、三維成像技術等關鍵技術。
博士階段的獨立研究使他在某一細分領域形成學術壁壘。
例如,他提出創新性的算法或係統方案,這些成果成為他後來申請國家級項目如973計劃、863計劃)的核心競爭力。
博士期間,王岩飛可能參與或主導科研項目,協調團隊分工,鍛煉了組織管理能力。
同時,他長期在中科院體係內的學習從碩士到博士),使他深度融入國內遙感科研網絡,積累了學術人脈,為他後續組建科研團隊、承擔重大任務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