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吳漢明院士,1952年6月出生於江蘇常州武進。
武進現為江蘇省常州市所轄的一個行政區,它地處江蘇省南部,常州市東部,內抱常州市區,東與無錫市濱湖區、江陰市接壤,南與無錫市宜興市毗連,西與常州市金壇區、鎮江市丹陽市相鄰。
武進曆史悠久,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定居在這裡,新石器時代形成原始村落。
春秋時期,這裡稱延陵邑,是吳國季劄封地,淹城是保存完整的西周至春秋早期地麵城池遺址。
秦置延陵縣,漢改稱毗陵縣、毗壇縣。
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孫權取“以武為進”之意,將丹徒改名武進。晉太康二年281年)置武進縣。
南朝宋、齊、梁、陳時,武進縣隸屬多有變化。
隋開皇九年589年),蘭陵縣並入曲阿縣。
唐武德三年複置武進縣。
宋承唐製,元至元十四年,常州升為路,武進屬常州路。
明泰昌元年,常州府改稱嘗州府,清順治二年複為常州府。
雍正四年1726年),武進縣分東部置陽湖縣。
宣統三年1911年),陽湖縣並入武進縣。
1949年4月23日,武進解放,縣城析出建立常州市。
1995年撤縣設市,2002年撤市設區,2015年撤銷常州市武進區和戚墅堰區,設立新的武進區。
武進人文底蘊深厚,它是吳文化發源地之一,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象牙淺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調強牛,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淹城遺址與京杭大運河。
武進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江南水鄉的特色,多為白牆黑瓦、飛簷翹角的傳統民居,如楊橋古鎮等,古建築與河流、橋梁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水鄉風貌。
武進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如淹城民俗文化節等,期間會舉行舞龍舞獅、踩高蹺、蕩湖船等傳統民俗表演,還有廟會、燈會等活動,熱鬨非凡。
武進名人輩出,蕭道成,南朝齊國的開國皇帝,武進人。
他出身於蘭陵蕭氏,在劉宋末年掌握朝政大權,後廢宋順帝,建立南齊,在位期間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對南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盛宣懷,清末官員、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武進。
他參與或主持創辦了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總局、北洋大學堂等近代新興事業,對中國近代化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
出生地解碼
江蘇常州武進對吳漢明院士的成長和成就有著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武進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有著5000多年的曆史,先後誕生了19位帝王、9名狀元和1546名進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學術氛圍。這種文化傳承和學術傳統,可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吳漢明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學術成就的追求,激勵著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探索和進取。
武進區重視教育,擁有較為優質的教育資源。
在吳漢明的成長過程中,當地的學校和教育機構,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條件,幫助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同時,豐富的教育資源也可能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前沿的學術信息和優秀的教師,從而得到更好的指導和培養。
武進區擁有以電子等為主導的工業體係。
這樣的產業環境使他從小就有更多機會接觸到電子相關產業,對集成電路等領域產生興趣。
在他後來的研究工作中,當地的產業需求也可能為他的科研提供了方向和動力,促使他致力於解決芯片製造等方麵的技術難題,為當地乃至國家的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常州人通常具有勤奮、務實、創新的性格特點。
在這樣的地域文化環境中成長,吳漢明可能深受其影響,養成了腳踏實地、刻苦鑽研的工作作風,以及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的精神品質,這些性格特點對他在科研領域取得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院士求學之路
1976年,吳漢明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
1978年,吳漢明成為“文革”後第一批碩士研究生。
1987年,吳漢明從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畢業,獲得等離子體和磁流體力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吳漢明先到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同時在加州諾發公司和英特爾公司任高級研發工程師。
求學之路解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理工科見長,注重基礎學科教育。
吳漢明在此係統學習數學、物理等基礎課程,培養了嚴密的邏輯思維與科學方法論。
這為他日後涉足集成電路製造這一高度依賴物理原理如等離子體物理、熱力學)的領域,提供了底層知識支撐。
例如:芯片製造中的刻蝕、沉積工藝,本質上是等離子體與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紮實的數理基礎使其能快速理解技術底層邏輯。
吳漢明在中科院力學所攻讀博士研究生,他聚焦等離子體與磁流體力學。
他選擇等離子體物理作為研究方向,看似與芯片製造關聯較遠,實則為其打開了跨學科視角。
等離子體技術是半導體製造中刻蝕、薄膜沉積等關鍵工藝的核心如乾法刻蝕需利用等離子體電離氣體實現材料刻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