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鄭南寧院士,1952年12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陝西西安
南京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下遊地區,江蘇省西南部。
南京東鄰揚州市、常州市、鎮江市,南、西、北三麵分彆與安徽省宣城市、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鄰。
南京曆史悠久,早在周靈王元年前571),楚國在今南京市六合區境設棠邑,南京有政區設置就此發端。
周元王三年前474),越滅吳,翌年築城於秦淮河口長乾裡,南京主城區建城由此始。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於石頭山築城置金陵邑,為南京主城區建置政區治所之始。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移金陵邑縣治於今江寧區秣陵街道,為秣陵縣。
秦漢時期南京地區隨經濟發展建縣漸多。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統治中心遷到秣陵,次年改秣陵縣為建業縣。
黃龍元年229),孫權遷都建業,南京開始成為國都。
此後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六朝。
隋滅陳後,毀建康城邑,置蔣州,隋煬帝時改蔣州為丹陽郡。
唐武德三年620),廢丹陽郡改置揚州,後揚州治所移至江都。
至德二年757),以潤州之江寧縣置江寧郡,次年改江寧郡為異州。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政權於武義二年920)升州為金陵府。
天祚三年937)正月,金陵府更名江寧府,十月,李昪代吳稱帝,以江寧府為國都,史稱南唐。
宋、元時期,北宋初設為州,後置江寧府,南宋更名建康府,為陪都。
元天曆二年1329),建康路更名集慶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明清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置南京,這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全國性的首都。
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
清代改應天府為江寧府,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江寧,改名天京,定為首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成立,定南京為首都。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元旦,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改為江蘇省省轄市、省會。
南京人文底蘊深厚,這裡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
南京明城牆現完整保存25.1公裡,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完整性最好的城市城牆。
這裡還有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如雞鳴寺、夫子廟、閱江樓等。
南京名人輩出,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開創了洪武之治。徐達,明朝開國元勳,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功勳。
顧愷之,東晉傑出畫家,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對中國繪畫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李煜,南唐後主,雖為亡國之君,但在詞的創作上成就頗高,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對後世詞壇影響極大。
祖衝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
陶弘景,南朝齊梁時期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被尊為“山中宰相”,著有《本草經集注》等。
出生地解碼
南京作為鄭南寧院士的出生地,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潛在影響。
南京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鬱的學術氛圍。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鄭南寧可能自幼就受到文化氣息的熏陶,對知識和學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裡培養了他對學習的熱愛和對探索未知的渴望,為其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優質的中小學以及眾多知名高校。
鄭南寧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接觸到良好的教育資源,遇到優秀的老師。
這些老師可以為他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引導,幫助他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拓展學術視野,激發他的科研潛力。
南京作為曆史上的重要城市,經曆了無數的變遷和融合,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這種城市氛圍有助於培養鄭南寧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包容的心態,使他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在科研中敢於嘗試新的方法和思路,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為其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思維環境。
當然,鄭南寧院士能夠取得卓越成就,主要還是得益於他自身的天賦、努力、對科研的執著以及時代賦予的機遇等多種因素。
但出生地南京的文化、教育等環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他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支持。
院士求學之路
1972年,鄭南寧被推薦到西安交大電機工程係工業自動化專業學習,1978年成為中國恢複高考後西安交大首批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得西安交大工學碩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鄭南寧院士的這段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鄭南寧在西安交大工業自動化專業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工業自動化專業涉及電子技術、自動控製原理等多方麵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