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至2005年12月,鄧運華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經理。
2005年12月,鄧運華擔任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總院副院長、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
2015年12月,鄧運華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鄧運華院士的從業之路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奮鬥曆程,為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鄧運華擔任工程師期間,是他積累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重要階段。
這一時期他深入基層,參與一線工作,熟悉了渤海油田的地質情況和勘探流程,為後續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鄧運華擔任組長、項目經理期間,他開始負責項目工作。
他需帶領團隊完成勘探任務,這不僅考驗其專業技術,還鍛煉了組織協調、團隊管理與決策能力。
如他帶領團隊麵對渤西勘探困境,創造性提出理論並發現油氣田,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這種項目管理經驗使他能從整體上把控科研項目,為後續更大規模科研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鄧運華擔任副總地質師,鄧運華負責技術領導工作,需對整個油田勘探技術方向進行把控。
這促使他深入研究渤海灣地質構造和油氣分布規律,提出淺層油氣運聚理論。
他帶領團隊9年發現多個油田,為渤海油田發展奠定儲量基礎,其專業造詣達到新高度,也為成為院士積累了重要科研成果。
鄧運華擔任研究院副總經理,以及後來擔任研究總院副院長等職務,他的工作範疇不再局限於渤海油田,而是涉及中國海洋石油全海域勘探技術工作。
他開始全麵負責海洋石油全海域勘探技術工作,閱讀分析大量南海、東海地質資料,提出中國近海兩個盆地帶油氣地質差異性理論。
同時,他還負責海外勘探隊伍建設,建立海外勘探技術體係,帶領團隊在非洲、南美發現多個油氣田。
這些經曆拓展了他的事業格局,使他的科研視野更加廣闊,綜合影響力不斷提升。
鄧運華院士從基層工程師逐步成長為技術領導和高層管理者,在每個階段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突出科研成果。
這為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國海洋油氣勘探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院士科研之路
鄧運華院士長期致力於海洋油氣地質勘查與研究,在渤海、南海及海外的油氣勘探研究工作中成果豐碩。
針對渤海生油岩埋藏深、儲油層淺等科技難題,鄧運華提出以“斷層—砂體油氣運移‘中轉站’為主要運移方式”等7項學術思想,為支撐的淺層油氣運聚機理。
基於該理論,他帶領團隊9年發現了7個大油田、17個中型油田,地質儲量達27億方,奠定了渤海年產石油3000萬方、成為中國第二大油田的儲量基礎。
鄧運華提出渤海灣盆地凹陷—凸起油氣聚集差異性理論,指出“東營、西部等為凹陷富集型,沾化、渤中等為凸起富集型”。
這些觀點為渤海灣地區的油氣勘探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促進了渤中251s、蓬萊193等眾多大、中型油田的相繼發現。
通過對南海構造、沉積等多專業綜合研究,鄧運華提出“南海兩個油氣帶、內帶找氣、外帶找油”的地質思想,並且準確預測了南海深水天然氣的區域分布,並被鑽井所證實。
鄧運華提出“生物數量決定油氣生成量,營養物質控製生物數量,河流是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河流海灣體係是世界海相石油分布主要場所”理論。
他基於這一理論建立了中國海油海外勘探技術體係,並且帶領團隊在非洲、南美發現了多個大中型油氣田。
此外,鄧運華院士出版了《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中國近海兩個油氣帶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等3部著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40餘篇。
他還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3項等多項獎勵。
科研之路解碼
鄧運華院士的研究成果為他後來當選院士具有重大影響。
鄧運華提出淺層油氣運聚理論、渤海灣盆地凹陷—凸起油氣聚集差異性理論等多項創新性理論,係統闡述了相關地區油氣運聚規律,解決了渤海生油岩埋藏深等科技難題。
這些成果在石油地質領域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使他在行業內獲得高度認可,奠定了堅實學術地位。
基於其理論成果,他帶領團隊在渤海9年發現7個大油田、17個中型油田,地質儲量達27億方,奠定了渤海年產石油3000萬方的儲量基礎,讓渤海成為中國第二大油田,為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同時,他建立海外勘探技術體係,助力在非洲、南美發現多個大中型油氣田。
這些實踐成果充分彰顯了其研究的重要性和價值,是當選院士的關鍵因素。
他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三等獎3項等多項獎勵,還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等榮譽。
他出版《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等3部著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40餘篇。
這些著作和論文總結了其研究成果與經驗,展示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助於同行了解其學術思想,擴大了學術影響力,為成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撐。
後記
鄧運華院士的出生地,湖北紅安縣有著尊師重道的氛圍,可能有助於他養成勤奮鑽研的品質。
求學之路上,他在江漢石油學院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學習,掌握了專業知識,培養了他的科研思維。
從業之路上,他從工程師到研究院領導,逐步積累實踐與管理經驗,為科研奠定基礎。
科研之路上,他針對渤海等地區油氣難題開展研究,提出係列創新性理論,並且帶領團隊發現多個油田,豐碩的科研成果,使他在行業內獲高度認可。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